1. 难度:中等 | |
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 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 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
2. 难度:中等 |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A. 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 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 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 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
3.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使得魏都大梁城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 A. 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 B. 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C. 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 D. 水利兴修带有军事色彩
|
4. 难度:中等 | |
秦代确立郡县制之初,全国共有36个郡;秦王朝灭亡之时,加上京师地区,全国也仅有49个郡。至西汉末年,全国已经有103个郡,是秦末的两倍多。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汉代 A. 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疆城面积成倍扩大 D. 中央管理地方的力度加强
|
5. 难度:中等 | |
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族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A. 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 B. 缺少与周代分封制的对比 C. 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 D. 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
|
6. 难度:中等 | |
《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这表明唐代 A. 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 B. 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C. 诚信成为政府倡导的价值准则 D. 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
|
7.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 B. 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 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
8. 难度:中等 | |
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A. 兼具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 B. 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C. 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是在全国设立的村民自治组织
|
9. 难度:困难 | |
清初规定“国俗衣冠,一沿旧式”。但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钿子”的形成 A. 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 B. 符合满洲贵族维护民族性的需要 C. 反映了服饰变革的政治化倾向 D. 说明习俗变化能够影响政府政策
|
10. 难度:中等 | |||||||||||||||||||
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 A.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B.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
11. 难度:困难 |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 宗教信仰 B. 启蒙思想 C. 西方商品 D. 民主制度
|
12. 难度:困难 | |||||||||
安徽合肥人周邦福“家世业儒”,又“兼习商业”,下表是其根据亲身经历对太平军围攻合肥的部分记述,由此可知,此时
A. 太平军火器远优于清军 B. 农民革命社会基础广泛 C. 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D. 安徽成为革命的主战场
|
13. 难度:中等 | |
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 A. 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 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C. 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 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
14. 难度:困难 | |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作者认为法国人民受剥削程度远比德国轻,然而确先爆发了革命。其原因在于法国进行了改革,长期受压迫的人民在改革中减轻了负担,并开始觉醒。但是,政府的改革不能满足人民的期望,于是情绪更为激烈,所以导致革命的爆发,这就是“松动崩溃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美国独立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明治维新 D. 辛亥革命
|
15.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小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 A. 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 B. 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 C. 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D. 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
16.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在谈到民国初期政治乱象时指出,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这些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在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据此判断,该学者认为 A. 君主立宪要优于民主共和 B. 中国急需一场文化改良运动 C. 西方教育制度不适合中国 D. 学习西方制度必须结合国情
|
17. 难度:中等 | |
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由此可见,胡适 A. 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 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 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 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
18.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美国漫画家埃利斯1925年7月4日创作的《中国的七月四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革命中心转移 B. 农民成为革命主力 C. 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D. 美国支持中国革命
|
19.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告诉他的战士们: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共 A. 团结一切力量革命的必要性 B.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D. 立足于城市发动工人的必要性
|
20. 难度:困难 | |
1936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到1937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览活动 A. 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B. 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 C. 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1. 难度:中等 | |
1939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禁止使用“蛮、夷、蕃”等词来称谓少数民族,同年9月行政院又下令禁止滥用“少数民族”一词,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国民政府此举旨在 A. 缓解尖锐的民族矛盾 B. 践行“五族共和”的思想 C. 加强其专制独裁统治 D.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2. 难度:简单 | |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 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
23. 难度:中等 | |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A.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 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 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24. 难度:中等 | |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A. 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 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 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
26. 难度:困难 | |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时代,都要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就是必然的了……即便对同一研究对象,也会因视角不同而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就比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有意义、更受重视也得到更高评价;对“洋务运动”,现在人们注重的主要是它冲破重重阻力、引进现代大机器生产“求强求富”的努力和成就。相反,对其兴办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则不多考虑,……也就是说,“农民起义”不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1)依据材料,指出“新时期”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必然性。 材料二 这些年来,学术界在肯定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互促进的前提下,着重讨论了五四运动所反映的救亡主题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题碰撞和同化作用……以金冲及为代表则提出了救亡唤起启蒙的结论,认为在中国每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2)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史实,评述金冲及的观点。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政局变动与故宫文物迁徙”为主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