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据此,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
2. 难度:困难 | |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A.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B. 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C. 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 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
3.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 A. 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B. 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C. 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D. 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
4. 难度:中等 | |
宋代,妇女缠足习俗在特权阶层中流传开来。对于农村和城市下层的妇女来说,它是不可行的;但是富有的家庭经常为他们的女儿缠足以增加她们的魅力、展示她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加强对女孩行为的控制。这表明宋代 A. 缠足之风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 B. 缠足是贵族妇女所独有的特权 C. 富家女子更易受理学思想影响 D. 经济条件是缠足的决定性因素
|
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 A. 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 B. 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C. 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 D. 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
|
6. 难度:困难 | |
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 A. 督抚权力较大,弱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 地方权力结构清晰 C. 循其俗,施其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D. 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
|
7. 难度:困难 | |||||||||
下表为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 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 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D. 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8. 难度:简单 | |
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表明《海国图志》 A. 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B. 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C. 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 D.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
9. 难度:中等 | |
清末预备立宪之后,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梁启超意在说明 A. 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B.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专制体制最终必然导致革命 D. 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
|
10. 难度:中等 | |
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 一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
11. 难度:困难 | |
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消费资料进口比重远远大于生产资料进口比重,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出口比重趋于下降。这反映了 A. 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 B. 近代民族工业已有长足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抵制作用 D.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12. 难度:困难 | |
1927年4月19日,毛泽东在《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强调“要增加生力军保护革命,非解决土地问题不可,其作用,在解决土地问题后即能够解决财政问题和兵士问题,兵士能否永于参加革命,亦即在土地问题解决,因农民要保护他们的土地,必勇敢作战。”依据材料可以推知 A. 当时国共关系尚未破裂 B. 为此中共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 中共已经明确了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D. 当时中共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
|
13. 难度:中等 | |
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B. 保留了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 C.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D. 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
14. 难度:中等 | |
(题文)记录片《大决战》挖掘出1000余小时由各国记录的战场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千余份。用新视角、新理念、新资料、新技术,对“九一八”事变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获取新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B. 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 C. 新理念更有利于全景展示历史 D. 抗战的研究必须借助新技术
|
15. 难度:中等 | |
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五年计划”发展模式 A. 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 B. 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 C. 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D. 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
16. 难度:简单 | |
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税改革初步取得成功。这主要得益于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 企业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 D. 企业所有制的重大调整
|
17. 难度:困难 | |
1983年,邓小平说:“要实行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这表明他 A. 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 倡导两党间进行对等谈判 D.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18. 难度:中等 | |
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 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 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 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 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
19.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 A.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 B. 保障公民平等 C. 宣扬神权至上观念 D. 维护贵族政治
|
20.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古代罗马的部分法律。这反映了
A. 罗马对外侵略疆域在拓展 B. 贵族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 C. 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D. 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
21. 难度:困难 | |
(题文)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在1689年否决了下院提出的《三年法案》,1693年再次否决此法案,一直到1694年才迫于对外战争需要签署此案。这表明当时英国 A. 民主政治体制亟待完善 B. 议会尚不能限制国王的权力 C. 责任内阁制的弊端明显 D. 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破坏
|
22. 难度:中等 | |
(题文)从1973年的“水门事件”起,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以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这一制度此后多次沿用,但也被称作“第四权”而遭致广泛指责,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该制度的变化说明美国 A. 分权制衡原则处于动态发展中 B. 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 C. 行政权的扩张势头很难被遏制 D. 政治实践凸显反腐任务的艰巨
|
23.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在1850-1870年间蒸汽动力使用情况
下面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工业革命引领世界,蒸汽动力的增速领先 B. 法国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源于政局趋向于稳定 C. 德国工业速度最为迅猛,得益于国家实现统一 D. 三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源于对科技态度的差异
|
24. 难度:简单 | |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一情形最早出现的时代应是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宗教改革时期 C. 启蒙运动时期 D. 工业革命时期
|
25. 难度:困难 | |
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欧洲著名的科学机构有巴黎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两芒托学院和德国柏林学院等。它们旨在“把先前分散孤立的科学家集合起来,以便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帮助,并且使不论是政治或者商业势力都感到科学的实际重要性。”这些机构的成立 A. 配合了欧洲的政治革命 B. 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C. 推动了实验科学的产生 D. 影响了工业革命的进展
|
26. 难度:中等 | |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仅是由于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十月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反封建 B. 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革命的发生 C. 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 D. 俄国革命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
27. 难度:中等 | |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摘编自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央官制为例概述从秦朝到元朝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现代化”的内涵。 材料二 西欧人领历史变革之先告别传统社会,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贡献……毁灭传统社会合理性的力量是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和商业力量的崛起。专业化分工使财富极大增长,创造了军事力量专业化存在的可能,军队不再依靠掠夺也可以生存了。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是商人,商人的交换活动注定了对公平规则的热爱、对自由的热爱。专业化分工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公共事务需要协商才能决定,军人的命令主义和强制手段成为商业社会的桎梏,于是需要军事力量退出对社会的掌控,让民主政治登上历史舞台。近代思想家开始颂扬自由、平等和民主,他们以为这是永恒的人类博爱的主题,却不知道这更是商人的所爱。 ——党国英于莫《中国改革的现代性解析》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材料三 在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 ——孙占元《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外部环境四方面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材料四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自1923年创刊以来,从未停止过对大洋彼岸的中国的关注,很多中国人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一张张面孔串起一段段历史,《时代周刊》封面与国际大时代一起流转变幻,直接折射出美国立场与视角下的百年中国变迁。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时期,指出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并对该态度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逻辑清晰。)
|
29.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0年4月,直隶总督袁世凯鉴于“直隶自庚子以来,民气凋伤。付莽未消,亦非遵旨速行巡警不足以禁暴诘奸,周知民隐”,在保定率先开办警政。同时,制定了有关警察的规定,如《保定警务局站岗规矩》《保定警务局巡逻规矩》《保定警务局旅店管理法》《保定警务局颁定旅店货宿客商册式规则》等。警察制度的建立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大公报》曾报道,保定的“巡警营兵在城厢内外昼夜梭行,清理街道,盘诘奸究,按时换班,尤为甚重。宵小为之敛迹,百姓称颂有夜不闭户之风云”。可以说,清末保定的警政改革是比较成功的范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摘编自赵金辉《论清末时期的警政改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保定警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保定警政改革的影响。
|
30.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罗斯福总统认为,小国家由于国力的限制,没有力量抵抗强敌国的入侵,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起维护战后和平的责任。因此在新的国际组织中,大国必须赋予最大的权利,行使世界警察的职权,罗斯福圈定的“四警察”成员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在丘吉尔的要求下又加上了法国,这就是后来的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任路修《美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材料二 在联合国建立后的最初二十年里,美国显然处于支配性地位。在51个创始国中,苏联集团只占6个,美国牢牢控制联合国中许多中小国家,控制着联合国大会。利用安理会中英、法的支持,左右着安理会的大部分行动。 ——摘编自葛晓萍《冷战后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构建联合国的主张,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后初期控制联合国的影响。
|
31.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观应,道光二十三年生。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企图博取功名。但是,16岁那年应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他“即奉严命,赴沪学贾”,走上当买办的道路。光绪初年,郑观应两次襄办上海机器织布局。他辞去待遇优厚的买办职务而投身于创办伊始的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出自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权利的考虑。光绪十八年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主张经济上与西人“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他同时认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道”也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尽管如此,《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维新志士的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郑观应撰写《盛世危言》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