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宜昌市、襄阳五中、钟祥一中2019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了

A. 殷商以前“天子”“诸侯”没有区分

B. 自周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国家概念

C. 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明的演进

D. 分封制的对象都是功臣、昆弟、甥舅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戍王……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资。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这说明秦

A.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B. 奖励秦地大工商业者

C. 统一促使商业兴盛

D. 商业的发展尤为兴盛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白居易说:“五陵年少争缠头”唐伯虎说“不见五陵豪杰墓”中都提到了“五陵”(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长安附近)这一地区是汉武帝以后不断将各地区富商大贾强制迁居到这一地区后所形成的富人区。这一地区形成的目的是

A. 便于向富人征税

B. 便于加强中央集权

C. 重农抑商的需要

D. 为了缓和贫富差距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会馆是与商帮一同产生的社会组织形式。文献对其功能有记载。

 

记述

出处

名其约,释其疑,主客交孚,民物充赖。

佛山《参药会馆重修碑记》

一议该处买布,设有公厂,均至块地出桌,不准移埠……公择吉期,议定时价开庄;一议公议庄码价目,开庄之后就于逐月朔望两日,齐集公所,斟酌起跌,不准私行开价。

湖北应山县陕西会馆《公议布帮条规》

合行商贾,会同集头等,会集关帝庙,公议秤足十六两,戥以天平为则……公议之后不得暗私称戥之更换,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者举称禀官究治。

河南社旗山陕会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

 

 

由此可知,明清时期会馆的设立

A. 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B. 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促进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D. 有利于解决经济活动纠纷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后期,道光帝准许耆英、伊里布“有应便宜行事之处,即着从权处理”。在这种授意下,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等未经事先请示朝廷就全盘接受了英方的条件,最终签订了《南京条约》。这反映了

A. 中央决策呈现出下移的趋势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C. 战争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D. 中国朝贡贸易体系开始瓦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B. 有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C. 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D. 与股份公司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54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吕鸿宾农业合作社收益:“今年(1954年)全社的农业收入比去年增加了六万九千多斤粮食,社员实际总收入比去年增加了九万二千多斤粮食。全社一百十六户社员中,有七十九户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中有八户增加了一倍以上。”这反映了

A. 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 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C. 农业改造急躁冒进现象凸显

D.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85年,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这表明我国

A. 坚持以军事安全为主导

B. 主动发起不结盟运动

C.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罗马王政时期,国王下设的“两人审判委员会”专门审查叛国罪,有判处死刑的权力。如果对这个法庭的判决不满,可以上诉到“人民”,“人民”可以推翻两人委员会的裁决。公元前509年,罗马法规定公民可以对官员的“城内治权”向民会上诉;公元前449年,罗马法规定禁止设立不受申诉权限制的官员,违者处以死刑。由此可知,罗马的申诉制度

A.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B. 深植于罗马的政治传统

C. 维护罗马国家利益为重心

D. 体现了其法律的灵活性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凡须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一致同意的每项命令、决议或表决(关于休会问题除外),须送交合众国总统,该项命令、决议或表决生效前,须由总统批准,如总统不批准,则按照关于议案所规定的规则和限制,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三分之二议员重新通过。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凡总统不批准的命令、决议或表决均不生效

B. 该规定充分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该规定起到了杜绝美国总统滥用职权的作用

D. 体现了总统与国会之间存在一定的权力制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WTO以往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WTO共受理了17起案件,2016年为16起,2015年和2014年分别为13起和14起。而2018年截至8月底WTO收到的案件数量已经是以往的两倍左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

A.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争端越来越多

B. WTO是目前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唯一机构

C. WTO贸易争端机制得到广泛认可

D. WTO在解决贸易争端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战略家,而且是一个文学家、诗词皆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等。下列美术作品的风格与之最接近的是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优秀的法治、教化传统。清朝的法典基本沿袭《大明律》,在传统礼法秩序、尊卑亲疏的原则上,强调“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并据此制定了《大清律例》。对于基层教化,也大多延续明朝的乡约模式。不遵守乡约的百姓要受族规、乡约的处罚,甚至被递解官府治罪。但是清朝乡约的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宋朝以来儒学人士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摘编自朱勇主编《中华法系》等

材料二  1902年4月,慈禧懿旨“着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8月28日,中英通商行船条约画押:“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国律例改同一律”。此后,《大清律例》停止,师法欧美取代中华法系成为中国法的新传统。民国时期,由于政局不稳,法制艰难。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于1954年、1982年颁布了新宪法。同时,对于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分子进行广泛宣传,推动道德风尚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贵连《1902中国法的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1902年前后的清朝社会治理方面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02年清朝进行法治改革的原因。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社会治理有哪些新发展。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法律)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并提出“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致决不罢休……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摘编自钱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政体思想评析》

解读材料,结合世界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政体与法律”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9年2月,立法院推定吴尚鹰、胡展堂等五人为起草小组,负责起草《土地法》,历时一年半完成。1930年6月30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土地法》。《土地法》条款:第七条“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中华民国国民全体,”的规定指出了国民政府上地改革的最高目标,即土地国有。《土地法》对个人或集体所有土地面积最高额的限制、国家随时征收私有土地。《土地法》有减免地租及反对预租、押租等条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土地改革被迫停顿下来。

——摘编自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法》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改革的意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领导人认识到对军事上不断加强的德奥同盟进行战争是非常危险的,在与英国存在着隐蔽而持续的殖民冲突的情况下,其结果甚至是灾难性的。1899年,法国在法绍达事件中对英国让步。英国与俄国在远东、中亚的冲突,与法国在非洲的冲突,分散了英国的力量,减少了它对德国的“世界政策”的抵抗能力。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英国惧怕法国参与俄国方面的作战,因为一旦这种情形出现,英国不得不按照英日同盟的义务而协助日本作战,因此,英国希望加快对法谈判的进程。1904年4月8日,双方签订《英法协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声明以及所附的秘密条款,这实质上表明法国承认英国对埃及的占领,不妨碍英国在埃及采取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特权地位。通过这一协定,“英国人解决了他们同法国的分歧,避免了同俄国的战争”。

——摘编自《世界历史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英法协定》签署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法协定》的性质及其的签署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东西文明之互争雄长,历史上之遗迹已数见不鲜,将来二种文明果常在冲突轧轹之中,抑有融会调和之日,或一种文明竟为其他所征服,此皆未决之问题。以余言之,宇宙大化之进行,全赖有二种之世界观鼓驭而前,即静的与动的,保守与进步是也。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所谓本身之觉醒者,即在东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静的世界观,以容纳西洋之动的世界观,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止其物质的生活,以容纳东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

——李大钊1918年7月《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选择第三新文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大钊“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的观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