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
2. 难度:困难 | |
清代,皇子被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按等第发予粮银俸禄、赐田土牧场及庄丁,有领兵打仗、参与国政之权,但均建藩于北京,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B. 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 C. 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 D. 顺应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
3. 难度:困难 | |
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A.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C. 藩镇割据削弱皇权 D. 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
|
4. 难度:中等 | |
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 A. 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B. 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 C. 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 D.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
|
5. 难度:中等 | |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就有勤劳的美德 B. 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C. 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 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
|
6.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7. 难度:中等 | |
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 根源于小农经济占主导 B. 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 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D. 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8. 难度:中等 | |
《元史》载:“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材料中所说的制度 A. 为后世历朝历代继续实行 B. 造成了分裂割剧局面 C. 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 D. 自此取代了郡的设置
|
9. 难度:简单 | |
从南宋到明代中叶,珠江三角洲一直是粮食出口区。清代中叶,按耕地数和人口计算,即使只利用一半的耕地,该地粮食供应本应充足。事实上,广东全省每年需从广西、湖南等地输入稻谷400万石左右,至少一半是供应珠江三角洲的。清代中叶珠江三角洲缺粮的主要原因是 A. 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D. 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
|
10. 难度:中等 | |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
11. 难度:中等 | |
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A. 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 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 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
12. 难度:中等 |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 B.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C.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 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
13. 难度:中等 | |
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 监察机构严重缺失 B. 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C. 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D. 程朱理学地位下降
|
14. 难度:中等 | |
《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 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B. 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 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D.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
15. 难度:困难 | |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据此可知,司马迁 A. 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 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C. 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 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
16.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
17. 难度:中等 | |
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说明 A. 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 B. 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 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 D. 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治
|
18. 难度:中等 | |
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A. 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B. 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 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D. 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
19. 难度:困难 | |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己出,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 取代皇权政治 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 确保政权稳固 D. 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
|
20. 难度:简单 | |
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 A.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 C.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 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
21.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 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
22. 难度:困难 | |
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 A. 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B. 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 D. 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
|
23. 难度:简单 | |
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反映了宋代 A. 商人缴纳税收有所减轻 B. 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C. 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D. 近代商税制度确立
|
24.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反映了当时 A.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B.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D. 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
2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南北朝时期,州郡增置日多,全国一度出现275州统领663郡、1500县的局面。北齐文宣帝一举裁减一半以上的郡县,开精简之先河。隋初,“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僚)以众,资费日多”隋文帝接受大臣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将行之三百年的州一郡一县三级制改为州一县二级制。隋文帝还“悉废汉以来州郡辟署佐僚之制”罢废州县乡官,“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选用地方官佐时全都使用外地人。刺史、县令皆每年考核政绩,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重复任用。这为日后推行的选举(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据岑仲勉《隋唐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影响。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统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隋朝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或由中央吏部考核任命,皇帝直接命令圈点。唐高宗永徽年间(649—655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到了宋仁宗时,他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亲自任用和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上,秦汉时期,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随着监察官吏杈力的不断增大,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宋朝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案件。明朝巡按御史可以直接查处违法失职官吏。 ——据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整理 材料二 在(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尽管采取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但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杈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在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着他的行踪。监察官有权对王进行刑事审判。亚里士多德指出,在雅典,监察官们的权柄如此之大,以至国王也不得不讨好他们。……在雅典,司法的权力制约功能就更加明显,高级官吏从选任到离职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 ——摘自孙永兴《论西方早期社会的司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监察制度与古代中国的不同,并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
注:鲁哀公四年,孔子从叶县返回到蔡国,看见长沮、桀溺在路边并肩耕田。孔子派子路前去打听渡口。二人得知是孔子师徒一行,桀溺便说:“浑浑噩噩,天下到处都是这样,有谁还能改变这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逃避这污浊的社会呢!”两人说完就继续耕作。 上图石刻画反映了多个历史信息,选取其中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提示:可联系石刻画的时间、内容构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