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A. 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 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 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 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

B. 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

C. 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

D. 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A. 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 田制已遭到破坏

B. 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 官吏的腐败贪污

D. 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入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A. 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作用

B. 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 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 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在整个17世纪,荷兰在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到了18世纪,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已被对手完全挤出了世界各海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A. 受到了各国的联合打压    B. 深受广大殖民地的抗争

C. 敢力于与各国的争霸战    D. 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单位是无法再缩小的企业原子。在19世纪,世界经济核心部分的基本单位越来越倾向于由“国家经济”所构成,亦即英、德、美等国的经济。这说明

A.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基本形成

B. 保护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

C. 自由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完善

D. 国际间经济竞争逐渐加剧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

A.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B. 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

C. 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

D. 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05—1911年全国新建面粉厂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上海

汉口

北京

安徽芜湖

四川长寿

吉林

黑龙江

3

5

2

1

1

4

2

 

 

A. 民族工业受到外资企业的排挤

B. 南方与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C. 近代工业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

D. 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规定“凡公私纱厂自纺部分的棉纱及自织的棉布,均由国营纱布公司统购”。1953年10月,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这

A. 规范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的各种行为

B. 解决了广大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

C. 成为了“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举措

D. 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62年的《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的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査了1958、1959两年中的错误口号,包括“违犯客观规律,助长了主观主义发展的错误口号”“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的错误口号”等。这反映出国家

A. 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 彻底否定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失败

D. 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冒进倾向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民国初年颁布《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共和国无阶级之分,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主要体现了

A. 自由思想

B. 平等思想

C. 民主思想

D. 共和思想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75号文件指出:适当地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这反映了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

B. 当时仍然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C. 中共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D. 中央逐渐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 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C.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状况

D. 呼应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面向”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

A. 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

B. “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

C. 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D. 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的《大萧条时代》中提到:“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罗斯福)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反映出新政

A. 违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    B. 整顿金融获得银行家的支持

C. 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D.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一些权利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表为不同学者关于罗斯福新政这一事件的历史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罗斯福新政

 

评价

学者

新政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的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这个问题必然引起的政治(问题)也没有解决。

霍华德·津恩

新政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一些麻烦的新问题,它不曾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洛克腾堡

罗斯福新政是失败的,因为它保护(美国)信用(制度)胜过保护其人民。

桑托斯

 

 

A. 最终以失败告终

B. 没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C. 具有阶级局限性

D. 有成就的同时也有失误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这说明

A.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B. 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

C.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D. 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能源出现危机

B. 市场作用发挥失灵

C. 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D. 全球“冷战”的影响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A. 新旧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变化

B.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C. 经营者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里根提出:“科学技术是美国竞争力的基础。”1983年里根专门成立了工业竞争能力总统委员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信息革命过程中,美国捷足先登,成了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火车头。据此可知

A. 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B. 该政府政策推动了美国技术创新

C. 该政府政策加剧了企业恶性竞争

D. 该政府政策使传统产业纷纷倒闭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

A.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

B.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C.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D.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6月,“一五”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8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1954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摘编自《“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材料二  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了一段如何看待“施仁政”的问题。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摘编自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编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五”计划指导方针的认识。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