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的鉴定研究,参考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C14的测年数据,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1年向前推到公元前2070年。据此可知 A. 历史研究没有一个确定标准 B. 跨学科研究开始运用于史学领域 C. 文献记载较考古发掘更可信 D. 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
|
2. 难度:简单 | |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由此可见,商代 A. 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 B. 农产品大多进入流通领域 C.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D. “众人”大多应属自耕农
|
3. 难度:简单 | |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面图片所示文物透出的历史相关信息是。
A. 原始居民的生活 B. 商朝的青铜文明 C. 春秋战国的纷争 D. 秦汉时期大一统
|
4. 难度:简单 |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从分类上看燕国属于 A. 功臣 B. 姬姓贵族 C. 商朝旧贵族 D. 夏禹后代
|
5. 难度:中等 | |
《礼记·大学》记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国”和“家”的关系密不可分。这种观念主要源自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科举制
|
6. 难度:简单 |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
7. 难度:中等 | |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以如此之晚,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晚”。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 B. 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 C. 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 D. 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之主
|
8. 难度:困难 | |
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这反映了 A. 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 B. 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 C. 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 D. 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
|
9.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D.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
10.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士与大夫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前称“大夫士”,之后则称“士大夫”,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 士大夫的社会地位高于大夫士 C. 知识分子阶层和官僚阶层的对立 D. 形成重视布衣将相的社会风气
|
11. 难度:困难 | |
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
12. 难度:简单 | |
《论语・述而第七》记录说,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材料反映了孔子保障生态的策略是 A. 克己复礼 B. 中庸之德 C. 礼法并施 D. 敬而远之
|
13. 难度:中等 | |
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 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B. 对社会正义的诉求 C. 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 不符合统治者需求
|
14. 难度:中等 | |
先秦时期一位思想家颂扬道而贬低人的力量,认为政治干涉是罪恶的渊薮,如果让百姓任其自然,他们将和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和谐相处。这位思想家应是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
15. 难度:简单 | |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此书的是 A.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C.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则易使也。” D.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16. 难度:简单 | |
2018年9月23日是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墨子是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代表,他的下列思想中,最能体现对农业重视、利于农业生产的是 A. 兼爱 B. 非攻 C. 尚贤 D. 节葬
|
17. 难度:简单 | |
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
18. 难度:中等 | |
如图箭头表示的是秦朝在平定某地时的行军路线。下列选项中对此行动起到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A. 修筑长城 B. 开凿灵渠 C. 修建“直道” D. 开辟“五尺道”
|
19. 难度:中等 | |
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 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 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 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 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
20. 难度:困难 | |
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 A. 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 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 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D. 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
21.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A. 消灭六国 B. 严刑峻法 C. 修筑长城 D. 制度创新
|
22. 难度:中等 | |
翟同祖先生认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汉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这种变迁主要表现在 A. 权力中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 统治思想由法家学说变为儒学 C. 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 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
|
23.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在上大学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A. 西周 B. 秦朝 C. 汉初 D. 元朝
|
24. 难度:中等 | |||||||||||||||||
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
A. 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B. 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C. 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 D.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
25.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 B. 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 C. 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 D.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
26.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 B. 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 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
27. 难度:中等 | |
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 A. 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C. 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 D. 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
28. 难度:简单 | |
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 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 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 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 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
29. 难度:中等 | |
东汉学者王符说:“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 道路交通状况恶劣 B. 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农业生产 C. 当时社会治安很差 D. 农业的发展带来商业的繁荣
|
30. 难度:简单 | |
如表内容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观点。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O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O春秋大一统 O县黜百家,独尊懦术 O三纲五常,君权神授
A. 董仲舒 B. 程颐 C. 朱熹 D. 王夫之
|
31. 难度:中等 | |
两汉皇权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据此可知汉代 A. 法律彰显儒家伦理 B. 司法缺乏公平正义 C. 法律维护专制皇权 D. 司法恶化社会治安
|
32.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学者对中国先秦至两汉思想的相关研究(局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B.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D. “统一”是儒家政治伦理的理想和追求
|
33.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学者对中唐以后唐经济的相关研究(局部)。
据此能够被认知的历史事实是,中唐以后 A. 城乡生活方式渐趋融和 B. 市场管理制度日趋规范 C. 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 坊市制度出现松动现象
|
34. 难度:中等 | |
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识,这表明宋代 A. 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 B. 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 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 D. 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
|
35. 难度:中等 | |
北宋乾德二年,宋太祖“欲为赵普(时任宰相)置副而难其名称”,翰林学士承旨(官名)陶毅的建议最后被采纳。下列选项中他推荐的“名称”最有可能是 A. 刺史 B. 三司使 C. 枢密使 D. 参知政事
|
36. 难度:中等 | |
《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 A. 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 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
37.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A. 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 B. 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 C. 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 D. 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
|
38. 难度:中等 | |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 传统的自然经济还渐解体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 D. 已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
39. 难度:简单 | |
如图呈现了1911年武昌起义后,纷纷独立的各省在政体实践中建立的不同政体模式代表(局部)。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 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B. 革命大好形势下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C. 革命派完全掌控了地方政权 D.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
4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的一场运动时说:“它汲取过去由上层精英推动社会变革的局限,试图把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推向广大民众。这一努力是有效的,它孕育了一代新人,催生了一个新型的政党。”据此推知,该运动 A. 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 B. 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 C.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4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4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43. 难度:简单 | |
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我,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 ——摘编自付林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