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
2. 难度:简单 | |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 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3. 难度:简单 | |
(题文)庄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恃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 A. 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 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 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 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
4. 难度:中等 | |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 君主权力被削弱 B. 用人机制较完善 C. 宦官专权已出现 D. 行政规则受干扰
|
5. 难度:中等 | |
明朝某一时期,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6. 难度:中等 | |
清代军机大臣每日清晨五、六时之际便要晋见皇帝,依次长跪,陈述和商讨军国大事,对呈文进行复核、审定,撰拟谕旨下达。谕旨分两类:一类是明发“上谕”或“明谕”,交内阁抄发给有关衙门和官员办理;一类是或“密谕”,不经过内阁,直送某省某官开拆。由此推断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 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 “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 C. 确保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 增强保密性并提高行政效率
|
7. 难度:中等 | |
“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难度:简单 | |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为此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9. 难度:中等 | |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最准确的表述是,中国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D.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0. 难度:困难 | |
美国作家斯诺曾这样记述中共抗日根据地:“许多内战时期远飏(逃窜)的地主,现在重新回家,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领受新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这表明当时中共 A. 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B. 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C. 抛弃阶级斗争的基本立场 D. 保障政治权利的绝对平等
|
11. 难度:中等 | |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某次作战的作战计划指出:“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此次作战 A. 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 使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C.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D. 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
12. 难度:简单 | |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对法官席次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 B. 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C. 中国实力的显著提升 D. 中国利益的必然要求
|
13. 难度:中等 | |
“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 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 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 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 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
14. 难度:中等 | |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A. 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 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 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 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 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 反封建不彻底 D.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16. 难度:中等 | |
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B. 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C. 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D. 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
17. 难度:简单 | |
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指出:“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以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大游行、火烧赵家楼及学生被北洋政府逮捕为标志;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相当复杂和明显。”对上述两个“五四”理解错误的是 A. 前者是政治的“五四”,后者是文化的“五四” B. 前者要“反帝反封建”,后者要“民主与科学” C. 前者重在政治的救亡,后者重在思想文化启蒙 D. 两个“五四”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18. 难度:中等 | |
鲁迅先生曾向中共中央发过一份贺电:“英雄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中国民众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与这则贺电直接相关的是 A. 北伐胜利进军 B. 挺进大别山 C. 长征的胜利 D. 淮海战役
|
19. 难度:简单 | |
“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这一作战战略构想是针对 A. 徐州会战 B. 百团大战 C. 淞沪会战 D. 淮海战役
|
20. 难度:中等 | |
刘伯承在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这里的“南下作战”是指 A. 挺进大别山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
21. 难度:中等 | |
行省制是元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材料: 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元史卷91》 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 (2)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意图。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
22. 难度:中等 | |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哪次战争导致图一所示事件发生?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2)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图二、图三说明为实行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 (3)根据图一、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国际国内的最主要因素各是什么? (4)有人说图四所反映的战争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四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
2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标准》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依据材料四,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什么发展?
|
24.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一九八材料三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四 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 (2)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
|
25. 难度:中等 | |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于1653年发动政变,解散国会,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建立起独裁统治。……把自己比做一个“好警察”。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共和国建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了政权,他们镇压民主进步力量,使革命从此走上了回头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领导人并未采取实际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反而继续增加赋税,这就使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在革命之后,任何临时性的国家机构都需要专政;而且需要强有力的专政”。 ——马克思《危机与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克伦威尔作为一个“好警察”是如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2)据材料二,指出中下层人民为什么对“好警察”强烈不满? (3)基于材料三中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应如何认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