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为纪念历史上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重要文献是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体确立的标志。这部重要文献是
A. 英国的《大宪章》 B. 英国的《权利法案》 C. 美国的1787年宪法 D. 法国的《人权宣言》
|
2. 难度:简单 | |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正确理解是 A. 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 开创了共和制的现代政体
|
3. 难度:简单 | |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 A. 权利平衡思想 B. 民主共和思想 C. 民族平等思想 D. 主权在民思想
|
4. 难度:简单 | |
按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其中对于帝国议会表述正确的是 A. 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B. 其代表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C. 其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对帝国皇帝负责 D. 帝国内阁的产生须经帝国议会同意
|
5. 难度:中等 | |
1875年法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曾经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条文根本上的实质意义在于 A. 保障了平民竞选总统的权利 B. 彻底清除了法国的家族势力 C. 堵塞所有君主派的复辟道路 D. 进一步巩固了民主共和体制
|
6. 难度:中等 | |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拟定征服世界的步骤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日本为实现第三期目标采取的行动是 A. 甲午中日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九一八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
7. 难度:简单 |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中华民国 A. 实行议会共和国 B. 权力过于分散 C. 注重权力的制衡 D. 实现了全国普选
|
8. 难度:简单 | |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9. 难度:简单 | |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A. 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B. 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 革命精神不彻底
|
10. 难度:简单 | |
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此评论是针对 A.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大连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 B.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 C. 日本控制朝鲜后,对朝鲜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 D. 日本割占台湾后,对台湾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
|
11. 难度:简单 | |
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A. 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B. 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C. 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D. 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
|
12. 难度:中等 | |
美国一位史学家说:“他们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 组织工人运动 B.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 开创井冈山道路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3. 难度:中等 | |
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报道称:“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 ①是珍贵的一手史料 ②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可以佐证当时蒋介石具有革命牺牲精神 A. ①正确,②③错误 B. ②正确,①③错误 C. ①③正确,②错误 D. ③正确,①②错误
|
14. 难度:简单 | |
“二十八日,杭州学生联合会开紧急会议,决议于二十九日一律罢课,宣誓救亡。发出罢课宣言,指责北京政府‘邪正不辨,功罪颠倒.…“学生联合会再发宣言,将官厅镇压学生爱国罢课运动通告全国。重申五月二十九日十七校学生三千人与全国同学诸君一致行动,实行罢课。”从材料内容判断,学生罢课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B. 北洋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C. 国民党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 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
|
15. 难度:简单 | |
“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俄国二月革命 B. 七月流血事件 C. 苏联成立 D. 俄国十月革命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30年代,一曲《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淞沪会战
|
17. 难度:简单 | |
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 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 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
18. 难度:中等 | |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19. 难度:中等 | |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20. 难度:简单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
21. 难度:简单 | |
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A. 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解放 B. 庆祝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C. 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刘某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22. 难度:简单 | |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枯、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
23. 难度:简单 | |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
24. 难度:简单 | |
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 A. 1945年重庆谈判 B. 1954年日内瓦会议 C. 1955年万隆会议 D. 1971年联合国大会
|
25. 难度:中等 | |
“即使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斯大林有歧见,罗斯福总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对国际事务的谅解与苏联打交道,而未见世面的杜鲁门则往往鲁莽地采取好战和不合外交常规的办法。”下列属于杜鲁门“好战”行为的是 A.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发动越南战争 C. 迫使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 D. 发动伊拉克战争
|
26. 难度:中等 | |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认为 A. 中国已成超级大国 B. 美国不再是世界强国 C. 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D. 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
27. 难度:简单 |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耜耕 C. 石器锄耕 D. 铁犁牛耕
|
28. 难度:简单 | |
唐诗“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刀耕火种规模扩大 B. 征服自然能力增强 C.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 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
29. 难度:中等 | |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情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④“男耕女职”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④
|
30. 难度:中等 | |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 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 《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 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
31. 难度:困难 | |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近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1995年。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12分)
|
3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即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3. 难度:中等 | |
材料:最早对江南地区官田税赋进行改革的是周忱。明宣德五年九月,大学士杨荣推荐周忱以户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周忱从解决税粮在征收、贮藏、运输中的一系列问题着手,针对粮长在征收田赋时常私造大斛,大斗进,小斗出,他“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并设《纲运文薄》登记支拨起运数目,《纲运文薄》开列运输途中的应开支项目,以备核查,遇止了税粮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粮长自盗行为的发生。当时,在税粮被征收时,势豪大户只供正额,不交加耗,结果耗米全部由普通百姓交纳。周忱于宣德八年奏行《加耗折征例》:田赋征收的耗米须依据上一年耗米支出的盈亏数额来确定,每年多寡不一,“每正粮一石,收平米一石七斗”。严格地说,“平米法”并不是对当时官田赋税畸重现象进行改革,仅仅是对田赋加耗做适当调整,对加耗的改革实际上是明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前奏。 ——摘编自董郁奎《试论明中叶的财政危机与浙江的赋税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周忱田赋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周忱田赋改革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