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 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 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D. 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主要说明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

A. 王朝权力渐趋衰落

B. 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C. 近代化倾向已出现

D.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表明明代文学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

A. 推崇绝对真理

B. 具有理性精神

C. 否定神灵存在

D. 捍卫思想自由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中世纪时,发放高利贷收取利息是“在上帝眼里最丑恶、最可憎的犯罪”。但到1548年,一些教会成员开始请求接受“适度、可接受的高利贷”,这种修正很快就让位于一种颇具讽刺的态度:“获取高利贷的人去地狱,不这么干的人去贫民窟”。这种修正表明

A.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B.宗教改革颠覆了人们的是非观

C.商业资产阶级取得教会领导权

D.人文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尽管教会机构经常发现哲学家的科学理性主义难以容忍,反教会主义的学者仍战略性的采取含糊的方法,攻击一个虚构的政治机构,实则攻击现存的教会。越来越多不关心宗教的人也成为了读者。于是在有文化阶层里,对17世纪狂热的虔诚让位于一种更唯物、更文雅的态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展 B.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 C.法国启蒙运动的出现 D.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7世纪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发明了解析几何,为光学和物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证明了新科学与旧的宗教信仰是和谐一致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新科学”

A. 利于巩固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地位

B. 极大地影响了研究者的信仰

C. 在调和信仰与理性的基础上进行

D. 是反对封建神学的有力武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对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的描述,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由此可知,“他们”的作品

A. 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B. 如实地揭露社会黑暗

C. 宣扬了理性主义精神

D. 体现了对完美的追求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 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 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 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 “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众多新式社团,它们介绍、宣传来源于西方世界的新思想、新学说,既有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及其他各派学说,也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氛围民主开放

B.这些学说适应了中国发展的需要

C.传统文化失去价值

D.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改造中国社会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经典物理学几乎在各个分支学科里都建立起了严密的数学形式,使得物理学家们可以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进入20世纪。但是正当人们准备庆贺经典物理学大厦落成的时候,一系列新的实验发现向这幅刚刚形成的世界图景接二连三地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形容这一现象最贴切的诗句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 B.“柳暗花明又一村” C.“山雨欲来风满楼” D.“从今稳步上天霞”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38l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适应一定的民族特殊性才能实现。据此阐述正确是

A.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B.井冈山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是一个探索过程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价值观,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认知体系中关于生活的基本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中国人大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原则不断向外推延,由此扩展成一个“个体一家族一国家一天下”的同心圆结构。在这个同心圆中,家族是按照血缘和宗法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则是不同家族的联结,天下又是国家的扩展……无论家国还是家天下,都与儒家所倡导的家族伦理存在至为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朱其永《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价值观相比近代价值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神权专政的时代,教士可以替神发言,规划人间的铁序;教士们也有权力决定赦免或是不赦免人的罪行。这种因人而异的神律,就是不可预测的规律。宗教革命以后,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德国系统的法律,一方面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法律,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法律解释为神律在人间的体现。法国大革命以后,拿破仑又在这套罗马法的基础上,编纂出《拿破仑法典》,也不外乎根据神设定的秩序,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人间的行为规范。这种法典,也必须合乎理性。

——摘自《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提出问求进行试验,不接受过去一贯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的东西,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方法论。

——布洛克(英)《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从古代到近代对人的判罚产生哪些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时期评判人的原则,并说明其有何进步之处。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曾强调:至各种西书之要者,日本皆已译之……若学东洋文,译东洋书,则速而又速者也。1901年,他与刘坤一联街会奏,力陈变法诸事,其中之一是“奖励译书”,特别提倡翻译日本法政、文教类书籍,缘日本言政言学各书……与中国时令、土宜、国势、民风大率相近。且东文东语通晓较易,文理优长者欲学翻译东书,半年即成,凿凿有据。梁启超的《论学日本文之益》称:日本自维新三十年来,广求知识于寰宇,其所译所著有用之书,不下数千种,而尤译于政治学、资生学、智学、群学等,皆开民智、强国基之急务也。清末十余年间,社会需求、文本、译者、翻译出版机构一应俱全,日籍汉译便成为移译西学入华的速成之法,中国翻译的日文书(包括日译西书和日人自撰西学书籍)急速增长。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清末十余年间,汉译日籍成为中国读书界的主体读物,时人称:日本文译本,遂充斥于市肆,推行于学校,几使一时之学术,浸成风尚,而我国文体,亦遂因之稍稍变矣。在“留日热”“译东书热”的推助下,“日本新名词”在清末民初如排山倒海般涌入,充溢于中国人的口谈笔下。

——摘编自《日本明治时期“新汉语”的创制与入华》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译东书热”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译东书热”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枪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高于中国。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清晰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2KNO3+3C+S=K2S↓+N2↑+3CO2↑,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药比例为74.84%、硫11.84%、炭14%;枪用火药比例为硝75%、硫10%、炭15%,无论哪种配方,爆炸力都大于中国清朝仍在使用的传统配方:硝80%、硫10%、炭10%。

——摘自许春风《谈对必修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提取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