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 A. 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 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
2. 难度:中等 | |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 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 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 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
|
3. 难度:中等 | |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评价“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1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B.具有落后性、局限性 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D.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
|
4. 难度:困难 | |
曾国藩在评价外国人代管海关并精确地将关税上交清政府时曾感叹“彼虽商贾之国,颇有君子之行”。上述现象说明曾国藩 A. 未能认识到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B. 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较深 C. 意识到海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D. 主张深入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
|
5. 难度:中等 | |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再次被割让的危急关头,张荫棠挺身而出,上书清政府,要求整顿藏政、挽回主权,随后受命入藏任“查办藏事大臣”,并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族驻藏大臣。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 A.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 B.仍秉承传统的选才思路 C.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 D.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
|
6. 难度:中等 | |
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 ) 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
7. 难度:中等 | |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與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导致该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 A. 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 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 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
8.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注重重塑政府权威
|
9. 难度:困难 | |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 B. 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 C. 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 D. 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
10. 难度:中等 | |
从事长途贩运的山西商帮,为解决商业资金汇兑的需求创办了票号。但近代票号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服务于政府,甚至承担汇兑海防经费和庚子赔款等业务,普通商人和百姓的小宗业务则已完全不看在眼里。这说明近代票号 A.出现了服务对象的异化 B.完成了向近代银行业的转变 C.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帮凶 D.已经演化为封建的官办机构
|
11.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近代中国棉布与土布的供给情况(单位:万匹),该表可说明 ( )
A.小农经济的顽固性与封闭性 B.列强对华经济入侵以资本输出为主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在不断加深
|
12. 难度:中等 | |
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宣布光复,袁世凯在婉拒清政府任命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务之后,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材料表明袁世凯当时的目的是( )
A.统一南北,幕后操纵 B.实行民主,窃取果实 C.迎合革命,等待外援 D.投机革命,觊觎实权
|
13. 难度:简单 | |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中华文明每遭遇动荡时期,总是通过吸取周边世界的能量实现复兴与扩张……但是,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百日维新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
14. 难度:困难 |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 A. 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B. 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C. 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D.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
15. 难度:困难 | |
1914年,面对当时盛行的个人与国家统一化的观念,陈独秀撰文指出“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这一材料表明陈独秀 A. 倾向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B. 反对专制道路维护共和政体 C. 对民族主义的观念有所反思 D. 以民主和科学进行启蒙宣传
|
16. 难度:中等 | |
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留在议政阶段,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这种倾向说明 A.文化救国方案有一定基础 B.民国建立激发了参政热情 C.军阀争霸拓宽了选才渠道 D.新文化运动打击了士阶层
|
17. 难度:困难 | |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说,五四运动原是无领袖、不用手段和不计结果的,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傅斯年意在强调 A. 五四运动的组织较混乱 B. 以社会的培养改造社会 C. 借政治的力量改造社会 D. 社会改造必须循序渐进
|
18. 难度:中等 | |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较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
19. 难度:中等 | |
1927年5月底,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发来紧急指示,主要内容是:动员革命农工,组建自己的可靠的军队;成立军事法庭,惩办迫害工农的军官;开展土地革命等。这些指示 ( ) A.大部分在八七会议上被推翻 B.指明了挽救革命危机的关键所在 C.破坏了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 D.导致中共犯了“左”的错误
|
20. 难度:中等 | |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义明确指出:坚决 反对冯玉祥,发动群众破坏其军事设施;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 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建立农协政权。该决议反映了 A.“八七会议”精神的贯彻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
21. 难度:简单 | |
1931年的一份中共党内出版物论述:要反对“枪杆子主义”和“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和保守观念”,要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以期达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上述主张 A. 推动了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B. 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 未能正确认识当时中国的国情 D. 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右倾错误方针
|
22. 难度:中等 | |
1931年底,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创办的《红色中华》报开设了《问题与解答》《法令的解释》《苏维埃建设》《苏维埃法庭》等多种法制栏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重视以法律来巩固革命政权 B.照搬了苏联模式的法律制度 C.以法律为手段开展对敌斗争 D.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23. 难度:中等 |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不能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讲成是‘左’倾路线的产物,它主要地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这里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 A. 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C.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
24. 难度:中等 | |
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A. 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B. 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C. 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
|
25. 难度:简单 | |
1932年,宋裴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该公司所产“抵羊牌”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这说明宋裴卿 A. 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 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 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 具有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
26. 难度:中等 | |
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A. 以对日退让换领土主权完整 B. 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D. 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
27.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 (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
28. 难度:简单 | |
全面抗战初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儿童喜欢的大多还是玩球、跳绳之类传统游戏。到了中后期,军事游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等儿童游戏产生并逐渐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儿童身心饱受战争摧残 B. 国民政府抗战的消极性 C. 中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 D. 敌后战场取得辉煌战果
|
29. 难度:中等 | |
据《华北治安战》记载,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记录写道:“可以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1939年他们认定:“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为此,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A.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 B.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C.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
30. 难度:中等 | ||||||||||||||||||||||||||
美国援华军火数量与中国所需数量差异表(1942.1-1942.4)
上表反映出 ( ) A.中国尚未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美日矛盾缓和导致美国对华援助减少 C.国民党军队装备落后没有实质性改变 D.外援不足导致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失利
|
31. 难度:困难 | |||||||||||||||||
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所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收支及通胀情况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 B. 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 C. 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 D. 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
|
3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1945——1947年数额剧增主要是因为
A. 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民族工业陷入了困境 D. 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
|
33. 难度:中等 | |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随后,解放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与这一“突破”相关的是 A. 南昌起义 B. 挺进大别山 C. 辽沈战役 D. 渡江战役
|
34. 难度:中等 | |
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
35. 难度:中等 | |
1952年10月,刘少奇在给斯大林的信中说,中国的私人工业都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它们的成品,需要银行提供贷款。这一时期私人工业对国家的依赖 ( ) A.体现出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B.为和平改造私营工商业准备了条件 C.不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说明国家完全控制了私人工业生产
|
36. 难度:困难 | |
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A.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
37.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 ) A.源于对斯大林模式的认可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
38. 难度:中等 | |
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 C.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
|
39.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1960—1962年中国基本建设规模变化表
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我国 A.重大建设项目停滞 B.投资集中于非生产性领域 C.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
|
40. 难度:中等 | |
1970年初期,坐落在新疆罗布泊的中国核设施悄悄搬迁到西藏某地,而旧基地则伪装成很逼真的原子弹设施。此举是由于 A. 中国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 B. 两极对峙的局势趋于紧张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中国国家安全遭遇新挑战
|
41. 难度:中等 | |
独立主权的获得不仅意味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享有自主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利,而且双方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材料旨在说明 A. 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成为共识 B. 推进合作共赢成为共识 C. 关注非传统安全成为共识 D. 建立政治同盟成为共识
|
42. 难度:中等 | |
在1981年底以前最早创办的48家合资企业中,属于华侨、华裔、港澳华商投资的共28家,占60%。香港、新加坡和其他城市的华人实业界和金融界人士与中国合办的合营企业所取得的成功,引起西方企业家们的注意。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实施经济特区战略十分科学 B.单一的公有制开始发生改变 C.西方企业错失投资中国机遇 D.海外华侨推动改革开放启动
|
43.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我国1977-1979年名义GDP和实际增速统计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效初显 B. “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C.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展开 D. 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
44.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
这一变化表明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
45. 难度:中等 | |
社队企业又称社办企业,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早期分工的积极成果,20世纪80年代前期,社队企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出现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 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C. 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
46. 难度:简单 | |
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B. 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 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D. 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
47. 难度:困难 | |||||||||||||||||
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A.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实行“一边倒”战略
|
48. 难度:困难 | |
1986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取合作办厂的方式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 A. 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 B. 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C. 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 D. 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
|
4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80年到1993年,我国财政管理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简称“分灶吃饭”。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7—1993年,实行“多种形式包干制”。在1985年针对地方增收积极性下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下降的困难局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实行财政包干办法的决定》,具体包干方法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定额补助”等。财政包干制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来制订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然而,地方政府过度看重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和市场分割,地方在与中央的财政博弈中,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获取自身利益,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 在财政包干体制下,税收优惠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税收调节功能弱和产能过剩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突出。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财政包干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得不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分税制在提高中央政府财力的同时,也改变了地方政府原有的行为模式。首先,税权划分增强了中央的财政集中度,扭转了中央财政困难局面,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显著调动了中央政府的积极性。其次,使地方政府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发展经济,并通过辖区间的经济竞争来推动经济增长等,但是对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不足。 ——摘编自吕冰洋台航《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发挥两个积极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财政包干体制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税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财政改革的启示。
|
50.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4年,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催;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且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1977年底到1978年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学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等学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7月至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上,许多与会者提出了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建议。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并作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
5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发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是光绪新政的重要议案之一,凡九章,一百一十二条,其中第一章的自治范围一节下,罗列了作为自治行为交给民间办理的各种事业: 一、学务:中小学堂、蒙养院、教育会、劝学所、宣讲所、图书馆、阅报社等; 二、卫生:清洁道路、顯除污移、施医药局、医院、医学堂、公园、戒烟会等; 三、道路工程:改正道路、修塔道路,建筑桥梁、政遇沟梁、建筑公用房屋、路灯等; 四、农工商务:改良种植牧蓄及渔业、工艺厂、工业学堂、劝工厂、改良工艺、整理商业、开设市场、防护青苗、筹办水利、整理回地等; 五、善举:教贫事业、恤婪、保节、育婴、施衣、放粥、义仓积谷、贫民工艺、救生会、救火会、救荒、义棺又家、保存古进等; 六、公共营业:电车、电灯、自来水等。 一一沟口雄三《中国的历史脉动》 (1)根据材料,概括此章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议案得以出台的历史背景。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以各省独立的形态实现的。”根据材料结合晚清相关史实评论上述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