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西周时期,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2. 难度:中等 | |
唐代中后期的科举考试,重点看考生能否运用儒家理论、结合历代统治教训,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体现了当时科举 A.注重门第高低 B.侧重以诗赋取士 C.强调品德优劣 D.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3.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平民迎来了他们的首度胜利,那就是罗马基本法律《十二铜表法》的编纂和颁布。在这部法律中,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此后 A.罗马公民实现了权利平等 B.公民依据成文法维护权利 C.罗马法剥夺了贵族的特权 D.平民获得制定法律的权力
|
4. 难度:中等 | |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出自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5. 难度:简单 | |
《资政新篇》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舆论监督政府、选举政府官员,具有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这反映出 A.太平天国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中国人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C.近代中国出现了民主制度 D.太平天国性质发生了转变
|
6. 难度:简单 | |
某史学家说:“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与此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7. 难度:简单 | |
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变局”的高潮一节,正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这一高潮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
8. 难度:简单 | |
有一副反映某历史事件的对联:“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从中可以看出该事件具有鲜明的 A.爱国精神 B.自由精神 C.民主精神 D.科学精神
|
9. 难度:中等 | |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明确指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以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实现国家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这次会议 A.顺应了国民大革命发展的需要 B.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C.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D.制定了北伐战争的指导性文件
|
10. 难度:简单 | |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 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一“大胆尝试”是 A.发动南昌起义 B.召开“八七会议”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完成了长征
|
11. 难度:简单 | |
姓氏对于中华民族极其重要,我们有时会说一句很重的话:“別忘了自己姓什么!"这表明中华民族 A.极力追求个人名利 B.重视姓氏文化价值 C.比较讲究门第出身 D.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
12.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秦朝的丞相 A. 掌管全国军队 B. 把持中央人事任免 C. 职位可以沿袭 D.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
13. 难度:简单 | |
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指的是门下省 A.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 B.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 C.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 D.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
|
14.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在谈及朱元璋初废相之后情况时指出:依当时的习惯,宰相虽废,中书省处理政务的方式得以保留,即皇帝的意见必须以行于有司的奏牍为限,“不能轻易出旨”。据此可知,明初 A.权力运行机制混乱 B.君主权力仍受制约 C.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D.相权已由六部承继
|
15. 难度:简单 | |
清朝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推官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人选。据此可知,清代监察官的选拔重视 A. 治政能力 B. 个人德行 C. 基层经验 D. 文化素养
|
16. 难度:简单 | |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B.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 C.使清政府开始丧失司法主权 D.缓和了列强在中国的矛盾
|
17. 难度:中等 | |
由于广大居民的抵制,太平天国不得不于1855年初下令解散女馆,恢复家庭。随之,个人不许私留资财,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和诸匠营、百工衙制度及废止私人商业贸易的政策也逐渐瓦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太平天国 A. 社会理想具有空想性 B. 不代表民众利益 C. 革命性一面日益丧失 D. 施政具有妥协性
|
18. 难度:简单 |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评论某一事件时说道/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种转向是多种原因的结果,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正是主要原因之一。”此次“拳民运动”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台湾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1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说,尽管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并没有明确地在革命中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 C.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D.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
|
20. 难度:简单 | |
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说,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面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由此可知,中共二大 A.强调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B.认为资产阶级是革命的敌人 C.对国情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D.正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两国陆军一战于朝鲜,二战于辽赤,三战于威海,海军在黄海也展开决战。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向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甲之败,虽败于日本,但根在清廷,根在清军自身。“国势蹙也,财源匮也,民心涣也,威柄失也,而四者皆国之命脉所系。” ——《甲午战争120周年:必须有强大的实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自身原因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7年9月17日,美国的联邦宪法在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的一致同意下被签暑。美国宪法是历史上最早的宪法之一,这一宪法与在它之前的西方宪法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制定标志着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产生。而在英国,“民主意味着在旧的机构中包含着新的社会关系”。“光荣革命”后贵族秩序依然存在,但采取了新的形式,金钱重于血统已成为新的基石。 ——摘编自周琪《美国对西方近代民主制的贡献——代议制民主》 材料二 美国总统杰斐逊在第二任内布《禁止奴隶贸易法令》,但该法令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很大阻力。杰斐逊政府在1796年颁布土地法,提高地价,遺到了非议。于是国会对土地法加以修改,1800年5月颁布了一个新法,有所让步 ——摘编自刘结贻、杨生茂等编著《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美两国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杰斐逊颁布法令受阻的原因,并指出其体现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角度分析近代英美两国政治体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
2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希腊地区气候适度,雨水充沛,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没有大的冲积平原,缺乏自然灌溉条件。土地虽多但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等。这种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各自为政的城邦。而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决定了希腊人不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他们必须通过海外贸易オ能生存下去。商业贸易客观上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有章法可依,这些又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而小国寡民,又使得民主原则容易贯彻、落实 ————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