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陕西省咸阳市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周天子授士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

B.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

C.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D.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有人总结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东汉末年曹操擅权,唐代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周赵匡胤“黄袍加身”,明代朱棣“靖难之役”等现象为权大欺主定律。权大欺主定律形成的根源在于

A. 权臣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B. 专制主义皇权的高度集中

C. 皇帝年幼导致了大权旁落

D. 地方割据威胁了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题文)《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 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 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是宋代张方平在《论国计事》中对景德和庆历年间商税、酒税和盐税征收的记载。据表可知,当时

 

项目

景德年间(万贯)

庆历年间(万贯)

商税

450

1975

酒税

428

1710

盐税

355

715

总计

1233

4400

 

 

A.朝廷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

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

A.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党目前总的政治路线是“变军阀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心策略是“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由此可见,本通告提出的路线和策略(    )

A.预示着当时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B.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直接反映

C.说明中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D.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实际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曾表明抗战不是一年半载可以了结之事,必须“抱定三年五年如一日的精神……铲除短期得失之念,不致因小胜而浮,因小败而丧气”。“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国民党承认中共政权的合法性

B. 国民党认识到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

C.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

A.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872年,李鸿章设立轮船招商局。1875年,轮船招商局架设了由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1882年,轮船招商局投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矿开采企业开平矿务局。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A. 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

B. 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C.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 实现了实业救国的理念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记载:“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一措施体现

A.关税自主运动的完成

B.对国际市场秩序维护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

D.国民政府发挥经济职能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1949~1952年

1953~1957年

1963~1965年

工业

36%

19.2%

7.9%

农业

14%

4.5%

11.1%

 

 

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工、包产、包财物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这一做法

A.意在局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B.说明包产到户初见端倪

C.意在解决市场物资缺乏问题

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建设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2.5%;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A.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B.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巨大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曾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经济规律,指的是现行制度的变更与替代,或者新制度的创设,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与这一理论相符合的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城市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C. 开展大跃进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美国1787年宪法曾规定,在总统选举中得票第二多的人任副总统。但其结果可能造成来自对立党的两个人担任国家的两个最高选举职位,让人感到很不合理,于是1804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对该选举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由此可见,这一改革

A. 否定了联邦宪法的权威性

B. 践行了人民主权思想

C. 协调了国家行政权力分配

D. 体现了三权分立体制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巴黎公社曾经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来经营。这一做法( )

A.开经济国有化政策的先河

B.是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尝试

C.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继承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美国作家沃勒斯坦认为:“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这说明

A.苏联解体并非美国所愿意看到

B.美国失去了推行霸权的原动力

C.世界政治格局影响着国际形势

D.苏联对一些国家的约束很重要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有专家认为,中国梦概念能够揭示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遭遇后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现代化注定了既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又是非常特殊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历史起点不是西方现代化的起点。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史观包括( )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训谕》

材料二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1)据材料一,简析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国家事务管理中体现的民主性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例举近代中外“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史实两例。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

材料二漫画《大棒对大棒》(作者:方成)

(图注)报纸消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内外遇到一系列困难。(1963年2月22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推断图6中下面人物最有可能是欧洲哪位政治家?概述当时的欧洲为了努力成为“欧洲人的欧洲”,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即所谓的“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读书杂志》3卷7期设“统制经济特辑”,《申报》于1932年1月25日开始在“专论”一栏中连载了数篇《苏联论》。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30年初,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

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四十为宜。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这一发展速度和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出访苏联、听取苏联意见和争取援助做准备。同时期,在全国范围也兴起一股“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学习了俄语就可以直接接触苏联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到1952年底,中国建立起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改编自孙璐的《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速度设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知识界兴起“苏联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热”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这一个世纪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极端动荡的国内外形势下缓慢地展开的。在前半个世纪中,前30年在维护旧体制的前提下搞了一点现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效甚微;在后20年旧体制逐步崩溃,并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第一次小高潮,变化和进步远远超过了前30年。在后半个世纪中,现代化是在半边缘化和革命化同步加深的形势下进行的。整个体制的重组和更新进行得很不顺利,但其中前3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现代教育的发展比前半个世纪有显著的进步。只是在最后10来年时间战争打断了现代化进程,才导致了断裂性的大震荡与经济增长的倒退。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所提及的某一个时段并进行解读。(要求:解读时注意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