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B.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 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
|
2.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B. 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C. 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D. 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
|
3. 难度:中等 | |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中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的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导致英国人“缺少足够的耐心”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清政府顽固坚持“天朝上国”的心态 C.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D.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图,其中1914—1920年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中国工业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B.一战导致中国社会动荡 C.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D.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5.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这些观点都与“中国梦”有关。对于这些“中国梦”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梦”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 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
6. 难度:简单 | |
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 A. 近代出版业开始蓬勃发展 B. “尊孔复古”逆流受到批判 C. 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 D. “文学革命”的影响力扩大
|
7. 难度:中等 |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要求群众剪辫的通令。当时“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留辫者“非讥之为豚尾(猪尾巴),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以上现象反映了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发式成为当时衡量是否革命的唯一标准 C.当时社会普遍缺少民主理性的精神 D.资产阶级革命推动社会生活的彻底变革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 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一大宣言》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共晋绥边区某地农民租约内容的变化。这一变化
A.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C.促成了国共合作实现 D.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10. 难度:困难 | |
1948年,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将初稿第24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种修改是为了 A. 促成战略决战 B. 扩大统一战线 C. 转移工作重心 D. 实现民族平等
|
11. 难度:中等 | |
罗马贵族共和时代,允许平民选举若干名保民官以监督政府行为,维护平民利益。平民保民官有权否决元老院的决议要力求为平民说话、办事,他们家门时刻开放,以便平民随时登门反映情况。他们有完全的人身安全。平民保民官的设置应该是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B.罗马领土扩张的结果 C.人文精神滥觞的结果 D.法律观念升华的结果
|
12. 难度:中等 | |
1834年美国发明家麦考密克创制的收割机获得专利。“这是飞行器、手推车以及四轮马车的混血儿……人们不再是种植小麦,而是在生产小麦”。这一发明 A.是内燃机的发明的产物 B.减少了对殖民地的需求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诞生 D.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执行“值百抽五”的低关税税率。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才争取到关税自主权。在长达8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物价上涨,这一税率曾经经过几度修订,但平均税率从未真正达到过5%的水平。即使是标榜自由贸易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进口税率往往也比中国高得多。例如1859年英法签订的互惠关税协定,英国以降低法国酒的进口税为条件,换取法国降低英国各种麻、棉、毛织品的进口税,但平均税率仍达到15%,比当时中国对同类货物所征的进口税率高出3倍。废除协定关税制度,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成为近代中国实现独立自主的必须之举。 ——摘编自江争红、马陵合《关税修订与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1927~1937)——基于有效保护率的分析》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执行了坚定的自由贸易政策,1853年进一步削减关税,1854年又使蔗糖关税均等化。1860年,英国首相实行了英国对外贸易完全自由化的第一个预算。在这一年里,税目削减到48个,废除了其余大部分食品关税,所有来自英国领地的进口品享受的优惠税率也被废除了,只有蔗糖和糖果进口税依然是重要的财政来源。后来的预算又免除了木材关税,1869年取消了谷物进口的注册费,1875年免除了蔗糖进口税。1860年以后,只有少数商品保留着进口税,像葡萄酒、烟草、咖啡、茶叶和胡椒等。 ——摘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关税的不同特征,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关税造成的不同影响。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中“人民”含义的诠释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提取其中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初,长江上驶过的船只几乎都挂着外国旗帜。卢作孚决心创办自己的航运公司,收回各国公司手里的内河航运权。1926年6月,卢作孚在重庆召开了民生公司的创立大会,确定公司的名称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卢作孚信仰“三民主义”,“民生”这个词,就来源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而“实业”,即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靠“艰苦创业,努力改进航运服务”,卢作孚由5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发展到上亿元资本、140多艘江海轮船,逐步统一了川江航运,并在长江航运夺得优势。1938年初卢作孚担任交通部次长,负责战时全国水陆交通运输。在10月至11月的40天里,他率领民生公司抢运人员、物资、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及若干文物撤向大后方,这一壮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 ——摘编自刘重来《卢作孚与宜昌大撤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卢作孚实施宜昌大撤退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