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 A. 弱化神权的影响 B.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 宗族观念的强化 D. 土地私有制的建立
|
2. 难度:中等 | |
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 A. 强化血缘宗法 B. 维护尊卑关系 C. 凸显宗教信仰 D. 加强文化认同
|
3. 难度:中等 | |
据史载,周代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但西周中后期的一些青铜器,如卫益、五礼卫鼎、九年卫鼎等铭文上,却出现了反映贵族间土地买卖、转让等情形。下列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关于周代的历史记载有误 B. 西周时期地权逐渐发生转移 C. 青铜器的价值有待于考证 D. 土地国有只存在于西周前期
|
4.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高转筒车的发明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
5. 难度:简单 | |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
6. 难度:困难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
7.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 C.唐朝设置节度使 D.汉初分封同姓王
|
8. 难度:简单 | |
汉初儒学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统治者合作,力图实现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构想……使儒学成为建立在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严密哲学体系。材料说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 A.继承了先秦儒学并使之上升为官方哲学 B.顺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社会发展趋势 C.使儒学思想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 D.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传统宗法伦理哲学观
|
9.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 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 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
|
10. 难度:中等 | |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 B.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 C.考试人仕的选才标准 D.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
|
11. 难度:简单 | |
北宋官员郑至道提出:“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艺,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一观点可以佐证,宋代时期 A. 传统经济观念发生转变 B. 尊卑等级秩序逐步弱化 C. 社会平等意识显著增强 D. 商人逐利意识逐步淡化
|
12. 难度:中等 | |
黄宗羲曾赞颂古代学者著书立说:“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这说明黄宗羲' A. 反对儒家思想 B. 倡导经世致用 C. 坚持以民为本 D. 批判君主专制
|
13.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曾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制,“物勒工名,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这一制度 A. 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 B. 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 C. 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 D. 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
|
14. 难度:中等 | |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
15. 难度:中等 | |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
|
16. 难度:简单 | |
明代监察御使的品级仅为七品、从七品,甚至更低,且选拔极其严格,1439年明政府颁布了名为《宪纲条例》的专门监察法规。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这反映出当时 A. 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B. 内阁地位日渐衰落 C. 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D. 政治风气较为清明
|
17.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清朝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 该表表明清朝时期 A.南北人口结构趋向平衡 B.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受到破坏 C.国家赋税收入日趋减少 D.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
18. 难度:中等 | |
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 A. 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C.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 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
19. 难度:中等 | |
孟森在《清代史》中写到“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材料说明了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 B.战争的主要败因是社会的整体落后 C.清朝统治者试图维护传统外交体制 D.战争失败是因为满洲贵族缺乏人才
|
20.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间纺织水平急剧下降 B.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D.传统经济逐渐解体
|
21. 难度:中等 | |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A. 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B. 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
22. 难度:中等 | |
1871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时获得了从上海至天津随漕运货进口税2成的优待: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建过程中获得产品在本地销售“免抽厘金”,这一举措 A. 保证了近代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B. 摆脱了列强对近代企业的控制 C. 利于政府对近代企业加强管理 D. 提高了民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
23. 难度:中等 | |
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得到清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和民间商人集资入股,在长江航运业竞争中击败英美航运公司,发展迅速;1884年,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此后它在“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这表明 A.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轮船招商局改变中国航运业的落后面貌 C.清政府应该加强对航运业的全面控制 D.洋务企业的发展受观念更新滞后的制约
|
24.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晚期,山东开埠各港口腹地农作物的种植更加倾向于花生、棉花、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A. 农业经济的衰退 B.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 社会动荡粮食需求减少
|
25. 难度:简单 | |
“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6. 难度:中等 | |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
27. 难度:中等 | |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
|
28.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图漫画,它
A.揭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 B.反映了英法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 C.刺激晚清朝廷掀起了洋务运动 D.促进了以救亡为主题的民族觉醒
|
29. 难度:简单 | |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 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 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30. 难度:中等 | |
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有人觉得不妥, 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由司空、司徒等部门和官职负责),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
31. 难度:中等 | |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从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到太平天国“留须蓄发”再到民国初年“剪辫易服”以及后来的“保辫会”,该变化过程 A.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B.推动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反映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D.有利于加强民族间融合
|
32. 难度:中等 | |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 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 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 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
33. 难度:中等 | |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数万口,孰若大张挺伐,一决雄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34. 难度:中等 | |
自1840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据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这里的“原始动力”是指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救亡图存
|
35. 难度:中等 | |
“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该观点 A.反思洋务运动 B.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C.依然停留在器物层次 D.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
36. 难度:中等 | |
官员的任用与管理,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呈现出理性行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强调发挥中央各官僚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体制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宋代中枢部门的分立,基本上是以“依事系任”为原则,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进行分工,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 材料二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以上材料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唐宋中枢权力制衡方式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枢运行机制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官员管理机制蕴含的政治智慧。
|
37.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渐繁盛,各地绸庄亦在上海设立推销机构,1860年太平军发兵苏州,上海局势则显得相对平稳,江浙地区携带厚资的地主、官僚和富商来到上海,使它成为“通省子女玉帛之所聚”,浙江宁波等地商人也将其经营重心移至上海,从而加速了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进程。 材料二 宝山县罗门镇出棉花纱布,上海开埠前,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利为洋布所攘,市面调零,同一时期的吴淞镇,因地扼中外船只入港要口,备受各方青睐,昔不过三里之市场,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毗邻内河港区的曹家渡,先前地甚荒僻,绝少行人;自内河轮运开通,面临吴淞江,帆樯云集,富商巨贾莫不挟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若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不数年问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烟火万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开埠后江南城镇经济发生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