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年度高二9月模块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宗法家族观念在春秋时期开始确立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有

①宗法制②分封制③郡县制④行省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对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B.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有机的结合起来

D.使得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优胜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易中天指出: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维护丞相地位

C.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 通过科举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 )

A.重文修武消弭边患的决心 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 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B. 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 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D.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参与机务。从中可以看出

A. 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 明太祖和康熙帝面临统治危机

C. 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 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 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 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 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 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故意欺诈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古罗马法

A. 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

B. 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

C. 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

D. 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一位法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活的意大利法……已经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古罗马法已经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

B.古罗马法推动了西欧近现代法制建设

C.意大利是近代最早颁布宪法的国家

D.意大利法是近现代西欧法律的翻版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引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A.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B.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光荣革命 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等。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突出依法行政

B.对君主的制约

C.对权力的监控

D.强调主权在民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上述现象表明

A. 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

B. 议会的立法权力正在丧失

C. 英国政治制度正在发生变化

D. 内阁对议会起到限制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元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如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明史》卷72《职官》

材料二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沃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的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的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和英国内阁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内阁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

——摘编自古罗马法

材料三 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东西方各自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并试述雅典政治制度的发展基本历程。

(2)概括材料二中的古罗马法思想。综合材料二、三,比较汉朝的法治思想与古罗马有何不同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