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告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孔子反对对饥民实施救助 B.孔子不重视民生问题 C.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D.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
2.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
3. 难度:中等 | |
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相对于荀子,董仲舒 A. 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 B. 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C. 突出了天的神秘性 D. 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
4. 难度:中等 | |
西汉臣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 A.“正获身,非失身” B.“逾墙淫奔,无耻之尤” C.“四目相视,具各有情” D.“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
5. 难度:中等 | |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宋代的文化和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査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最能支撑李约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古代应用数学体系的形成 B.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与定型 C.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优秀历法 D.中医药学的系统著作的诞生
|
6. 难度:中等 | |
在教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渐趋中国本土化 B.中外文化具有交融性 C.壁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壁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
7. 难度:中等 | |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
8. 难度:中等 | |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义和拳所请的神,多半是戏中大把子大脸的好汉,若关羽、张飞、赵云、孙悟空、黄三太、黄天霸等是也。津、京、奉戏剧特盛,所以义和拳格外容易流传。”这说明 A.戏剧盛行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古代英雄人物抵抗外国侵略的精神诱发运动 C.古代英雄对义和团运动爆发起了决定作用 D.义和团兴起受传统文化影响,迷信色彩浓厚
|
9. 难度:简单 | |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 —— “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渴望征服自然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
10. 难度:中等 | |
马丁·路德指出,主教的权柄与政府的权柄“两者都有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看为上帝所赐世人最大的福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 B.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 C.论证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 D.强调世俗权力对教权的遵从
|
11. 难度:中等 | |
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指( ) A. 民主自由 B. 法律至上 C. 公共意志 D. 主权在民
|
12. 难度:中等 | |
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 A.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 B.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 C.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 D.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
|
13. 难度:简单 | |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必然地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 A.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 “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
14.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
15. 难度:中等 | |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 )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
16. 难度:中等 | |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中提到:近代流行过“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论调,他们借助《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提法,指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是核心,形而下的是辅助。持这种论调者的意图是 A.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B.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C.倡导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 D.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
17.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是国人“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梁启超分析中国积弱的根源,其目的在于 A.唤起国人现代国家意识 B.表达实业教国的紧迫性 C.动员国民参加民主革命 D.为推翻满清作思想准备
|
18.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A. 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 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C. 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释历史 D.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
19. 难度:简单 | |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
20. 难度:简单 |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21. 难度:中等 | |
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米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应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 A.物竞天择 B.驱除鞑虏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
22.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 A.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
23. 难度:困难 | |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24.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这是邓小平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C.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D.“南方谈话”
|
25. 难度:中等 | |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
26. 难度:中等 | |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韩非子》 “民乏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已”……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材料三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四个人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3)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说明材料三中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根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置遗忘。 材料二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在物理学、生物学领域各有什么表现?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科技兴起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
28. 难度:中等 | |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请回答: (1)试以唐宋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29. 难度:中等 | |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解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