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下图为1955年的一幅漫画《圆的和扁的》,画中字为单干户的孩子说:“看,人家都是圆的,咱们什么都是扁的!”该漫画意在

A.歌颂一五计划的优先战略

B.展示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

C.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

D.批评农业的急躁冒进现象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报告中指出:“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这一方针

A. 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有力贯彻

B. 促成了科学文化的拨乱反正

C. 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D. 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下图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B.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C.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放开肚皮吃饱饭”,下联是“鼓足干劲加油干”,横批是“坐吃山空”,该对联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 过渡时期

B.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新中国建立后,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此政策的目的是

A.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B.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论述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中苏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有一首歌词写道:“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我对人民有罪,人民对我专政,我要低头认罪。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我要是乱说乱动,把我砸烂,砸碎,把我砸烂,砸碎!”这首歌应该流行于

A.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关于该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

B. 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

C. 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

D. 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中国50、60年代普遍认为美国是“腐朽、垂死”的帝国主义国家,只不过发了战争财而一时强大而已,是一只“纸老虎”。到了70年代,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看法有所改变。“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由此可知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由滞涨到逐步发展

B.中国建设道路由自力更生到对外开放

C.中国的评判标准逐步淡化了意识形态

D.中国对外交往需要世界先进国家支持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都是人民的敌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 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该论述

A.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B.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

C.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D.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年日新月异,七十年辉煌灿烂。风云变幻、拨云见日的新中国外交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和壮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新中国坚定地实践着“一边倒”外交战略。这一外交政策使新中国获得发展机会,但也造成外交上的不平衡。这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朝鲜战争结束后,多种因素促成“一边倒”外交战略不断弱化,为新中国执行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196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的构想,发展同西欧国家正常关系,抵制美国对我国的扼杀。这把我国对西欧政策提高到战略高度,并收到显著效果。戴高乐将军不顾美国的压力正式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震惊世界,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这有力推动了我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发展。……

1972年我国同西德建交,中英、中荷代办级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第二年西班牙同我国建交。至此,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欧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蔡方柏《中欧关系70年》

材料三  “变”与“不变”是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

——张清敏《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中国“外交上的不平衡”的国际背景。指出为打破这种不平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外交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六七十年代中国同西欧关系改善的主要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特点。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不流畅)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国会的政策在于——

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第8节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

(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本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