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A. 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

B. 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 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 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维新变法期间,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并轻蔑地宜称:“其言即可用,其人必不可用。”这可以用来说明

A. 维新派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学说

B. 变法遭到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

C. 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 维新改革和中国实际状况相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A.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B.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D.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太平天国“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了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此,它颁布了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土地法令》

D.《中国土地法大纲》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自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梦想有坚船利炮,梦想有新型工业,梦想有民主制度……”最先将“新型工业”梦想付诸实践的是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D.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绅商的诞生

A. 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

C.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D. 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列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这本质上反映了

A.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B.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C.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

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或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了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遭受到了列强的镇压

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B.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