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联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A.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 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C. 试图去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D. 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苏联政府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B. 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

C. 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D.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表明

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

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

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 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 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D. 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2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

B. 1979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 “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D.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A.“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右倾保守”思想

C.知识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82年7月,蒋经国在纪念其父亲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

A.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B.两岸“三通”增进了民族情感

C.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 D.蒋经国“一个中国”情节深厚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进一步发展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53年,苏联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建议: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等。这些建议

A. 意在使中国避免苏联工业化弯路

B. 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C. 促使中国移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D. 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符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到:“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

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固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1954年)

材料三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195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原则”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会议”在何地召开的?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跑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