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A. 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 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 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 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
2. 难度:简单 | |
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这一改变意在 A. 减少决策失误 B. 建立强有力监察系统 C. 加强君主权力 D. 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
3. 难度:中等 | |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 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
4. 难度:中等 | |
1376年,明太祖在各省设立了主管行政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主管防务的都指挥使。一年后,又命亲信重臣“共议军国重事。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上述史实可以说明 A. 明太祖全力模仿元朝的政治制度 B. 明初政制构建有取法唐宋的特点 C. 明太祖废相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明初基于政务繁忙而设立了内阁
|
5. 难度:中等 | |
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A.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 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 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 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
6. 难度:中等 | |
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A.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
7. 难度:困难 | |
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
8. 难度:中等 | |
在宋代,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文人进士及第还未做官,就选择富有者为妻;更有甚者,真宗年间有朝廷命官居然为娶一有钱妇人而发生争执。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经济发展引起价值观念变化 B. 文人的道德水平滑坡 C. 冗官局面导致官员待遇下降 D. 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
|
9.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A.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B.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C. 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D. 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10. 难度:中等 | |
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说明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 C. 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 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11. 难度:困难 | |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A.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 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C. 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 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
12. 难度:中等 | |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 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 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 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 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
13. 难度:中等 | |
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 A. 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B. 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C. 兼并战争过于频繁 D. 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
|
14. 难度:中等 | |
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 A.强调天人合一 B.倡导大一统观 C.劝君主行仁政 D.宣扬君权神授
|
15. 难度:中等 | |
宋代一些史家批评传统的重事轻义的史学风气,倡导作史“但欲通知古今之变,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这种观点 A.受到理学发展的影响 B.有利于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开启通史编撰的潮流 D.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思想
|
16. 难度:中等 | |
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17. 难度:中等 | |
明代某思想家指出:“身也者,天下万物之本”,认为“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提出“尊身”、“爱身如宝”等主张,这一主张 A.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B.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 C.彻底批判了理学纲常思想 D.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
|
18. 难度:困难 | |
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人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 A.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 B.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 C.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 D.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
|
19. 难度:简单 | |
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意大利的北部诸城市都先后成立了公社,这些公社战胜了封建主发展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他们对商业和手工业采取保护的政策,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材料意在说明 A.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 B.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根本原因 C.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D.城市的新发展与新文化的相互作用
|
20. 难度:困难 | |
伏尔泰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人阶级,另一个是贫困阶级。”他在《哲学词典》中对“平等”作了如下解释:“除非有无限数量的人一无所有,人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据此推知伏尔泰 A.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迎合资产阶级上层心理 C.对平等内涵缺乏理性思考 D.思想观念由激进变为保守
|
21. 难度:中等 | |
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 B.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C.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 D.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
|
22. 难度:中等 | |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
23. 难度:中等 | |
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A. 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 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 C. 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 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
24. 难度:中等 | |
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 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B. 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 C.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D.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
25. 难度:中等 | |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 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 B.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C. 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 D. 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
|
26.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该现象表明 A.维新派思想与实践的错位 B.大众传媒固守传统文化 C.中体西用仍是维新派宗旨 D.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
|
27. 难度:中等 | |
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 A.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 C.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 D.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
28. 难度:中等 | |
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 A.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 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 C.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 D.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
|
29. 难度:中等 | |
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生活常识和启蒙性的教育居多。两个月后,其讲演的报告涉及到“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这说明 A.民众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民族危机影响时代主题 D.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
|
30. 难度:困难 | |
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A. 提升了向西方学习的水平 B. 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C. 扩大了民主与科学的影响 D. 促使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31.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精神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缘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的启蒙思想
|
32. 难度:中等 | |
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外国记者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问题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解说 A.结束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C.表明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 D.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
33. 难度:中等 | |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 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
34. 难度:中等 | |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 A.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 B.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 D.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
35. 难度:简单 | |
现代派文学集中笔墨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四种基本关系上的扭曲与变异,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颠倒、错位、扭曲和脱节。因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腐蚀作用而造成。材料意在说明现代派文学 A. 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蕴 B. 侧重对客观现实的摹写与再现 C. 以非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 D. 注重追求新颖奇特的艺术形式
|
3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提醒国人:“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世界负一个大责任”,“要济弱扶倾”,“尽我们民族的天职”,“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我们现在要 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摘自 1906 年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勾勒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夙愿而凝练成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归纳在此纲领引导下,他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做出的贡献。 (2)依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内涵和民权主义的特点,并指出孙中山所设想的政体与西方国家相比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孙中山特别强调这种变化的理由。 (3)为了完成材料三中的“民族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何重大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
3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家庭首先是物质性实体,其次是社会性实体。房子和家中的物品是私人生活的物质基础。随着家庭空间的扩大和日益功能化,人们对住宅的态度和感觉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卧室的增加是一种隐蔽和亲密意识发展的标志。当家人和被邀请的客人想聚在一起聊天、弹奏音乐的时候,厅的扩大,就使得这种更加丰富的休闲时光变得可能。书房也作为富人和知识分子寻求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出现了。只有最富裕的人,才住在拥有多个专门房间的大宅里,他们的吃饭和睡觉都有专门的家具和饰品。 ——据(美)玛格丽特·L.金《欧洲文艺复兴》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革命”观念冲击了时人对家庭的思考,1904年丁初我就号召闺阁中的女子革命!革命!家庭先革命!"秋瑾不仅提倡“革命当自家庭始”,而且身体力行——她随后与丈夫离婚,东渡日本,实际参与政治革命。 章太炎观察到:“今信仰国家者”“惟信仰国家为文明”。在“国”的地位急剧上升的时代,爱国心的层级大为提升,而爱一己一家一乡的观念则渐被视为偏私。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家庭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欧洲和中国家庭的特征有何明显不同,并说明中国家庭特征形成的原因。
|
3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我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属于英国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民族在世界范国内率先实现工业化,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民主政治树立了样板。英国的发展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模式,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渐进道路的可行。英国对现代世界的贡献与其稳重的行为方式一样令世人印象深刻。可以说,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英国是现代世界的开拓者。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与隋唐时期的中国在文化影响力上的主要异同,并指出二者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不同贡献。
|
3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钱穆先生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要求: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谈谈你对唐宋社会变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