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宁夏银川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

C.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C.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A.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

B.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

D.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

B. 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 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D. 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强调

A.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日本缺乏实行科举制的经济基础

C.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不得连任官职。其做法

A. 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

B. 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C. 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

D. 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最初,罗马法中“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有限的几种,到了4世纪则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这表明罗马法

A.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法律体系逐渐完备

C.法条的应用具有灵活性

D.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在雅典共和国最繁荣的时期,公民总数从30,000人降至21,000人。而罗马共和国末期,公民的人数从公元前86年的463,000人,增加到了公元前70年的900,000人。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政治制度比雅典更灵活

B.共和制只适应小国寡民国家

C.罗马不再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D.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广泛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一书中写道:1880年以来诸多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之后,贵族院已开始成为“一瓶兑了水的威士忌”。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入上院之后,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英国社会

A.贵族政治退出舞台

B.自由平等思想流行

C.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D.政党制度受到制约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意见一

意见二

最终方案

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

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

总统实行任期制。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

 

 

A.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B.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C.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D.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这说明

A.政局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

B.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C.经济发展有助于巩固帝制

D.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国

A.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

B.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

C.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

D.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A. 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B. 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C. 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D. 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其主要目的是

A.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B.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

D.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天津条约》规定:英国钦差、各等大员及其眷属可在京师长期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清政府“特简内阁大学士尚书一员,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各式公文中不得称外国人为“夷”。材料反映了(  )

A.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

B.清政府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C.京师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

D.清朝原有对外交往体制遭到否定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它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使得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护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获得优待,其统治得以延续

B.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积极维护共和

C.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926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会议议定,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监督。这一举措

A. 利于土地改革顺利开展

B. 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 实质是军阀的互相勾结

D. 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条件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九一八事变后,博古在《论民众革命与民众政权的口号》中指出:“中国革命目前阶段的特点,是在两个伟大的革命潮流的汇合,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地革命。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对此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把反帝与土地革命结合符合中国国情

B. 此观点混淆了土地革命的对象和性质

C. 体现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D.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右倾错误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刚爆发之时,英美等国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埃塞俄比亚,不愿因支持中国而同日本对抗。到1938年初,美国表示愿意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这表明中国抗战

A.改变了美英远东政策的走向

B.牵制了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

C.促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D.唤起世界人民的同情与尊敬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西柏坡纪念馆内的一块展板上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当年我党做出这些“规定”的主旨是

A. 加强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

B. 突出革命导师的崇高地位

C. 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

D. 加强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主席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主席

A. 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B. 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

C. 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

D. 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如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表。这表明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数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6位副主席

3

3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56位委员

29

27

政务院4位副总理

2

2

政务院15位政务委员

6

9

政务院所辖34个委、部(正职)

20

14

 

 

A.国共合作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形式

C.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方面共同创建新中国

D.新时期民主协商政治取得了实效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时间

内容

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通则》

1995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999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01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A.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 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 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 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主要说明新中国

A.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

C.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 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读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剧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5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案;1923年曹混宪法;1945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5年宪法

其他

罗马尼亚,波兰,捷克等国宪法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 民主政治建泛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深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1949年8月,北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时,有人评论说“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这表明此次“代表会议”

A. 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B. 以广大工农阶级力量为主体

C. 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

D. 完全仿效了苏联苏维埃体制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1986年9月,邓小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时说:“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材料体现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图是

A.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B.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C.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D.充分尊重台湾历史的现状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中国学者以1950~2005年中美双边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法制成下图来呈现中美关系变化的特征。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一边倒”政策导致中美关系陷入对抗等级

B. 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进入良好等级

C.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友好等级

D. 两极格局瓦解后,中美关系出现持续倒退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下表是特定时间中“国际国内”密切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促成这一联系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变化决定国际变化

B. 国际变化影响国内变化

C. 意识形态差异根本不同

D.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联系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1957

1965

1972

1972

1973

1974

1978

1980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转为倒向西方

C.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详细信息
44. 难度:中等

上表为1950~1955年亚非和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表中数字变化说明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亚非

30.6

29.75

17.34

14.9

12.16

11.11

欧美

35.9

4.87

2.48

6.65

5.9

6.74

 

 

A. 国际政治风云影响经济发展

B. 当时我国对外贸易较为落后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全面展开

D. 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基本好转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4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竟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  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1)材料一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哪一正义要求?结合所学,指出该要求的结局及其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的主要外交思想。结合所学,本次会议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4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1860年笫二次鸦片战争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闭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宣统退位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9年护法运动开始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3)

 

 

上面大事年表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47. 难度:困难

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革命,对社会进步影响不一。近现代中国也是一个不断“革命”的时代,先后发生了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运动。正确反省中国“革命”,有助于照亮未来的前程,实现中国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我们稍加引申,“周朝的革命”,是指结束氏族——部落制,进入宗法封建制的革命。而“汉朝的革命”,是指秦汉结束宗法封建的贵族政治,确立宗法君主专制之下的官僚政治。而秦以后两千年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

材料三  问:中国共产党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

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编自《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1945年9月27日)

材料四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与“辛亥革命”各自“革命”的内涵。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革命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对近现代中国革命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五、论述题
详细信息
4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