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
2. 难度:中等 | |
马王堆汉墓是汉文帝时期一位官员及家属的墓葬,出土了《易经》《老子》等28件帛书,其中《老子》有两个抄本,甲本字体接近篆体,不避汉高祖名讳。乙本字体为隶书,避汉高祖名讳,但是没有避惠帝和文帝(西汉第二、三位皇帝)名讳。甲乙本内容与现在的通行本(魏晋王弼版)有较大的区别,是现今发现的《老子》最早文本之一。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本成书时间很可能早于乙本成书时间 ②由此可知帛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③甲乙本可以作为研究《老子》的一手史料 ④由此证明老子思想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 难度:困难 | |
北宋山水画作品《晴峦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早春图》等,章法处理都呈现出宾主分明,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这表明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道家思想受到尊崇 C.理学观念影响绘画 D.艺术呈平民化趋势
|
4. 难度:中等 |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治国”、“平天下”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对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
5. 难度:困难 | |
董仲舒推崇《春秋》,认为一切从尊贵者开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以正四方”。朱熹首推《大学》,认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变化反映出 A.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 B.庶民社会注重个人自身修养 C.儒家从天子之学转为庶人之学 D.君主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
6. 难度:中等 | |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
7. 难度:困难 | |
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按照他的看法,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 A. 否定真正权威 B. 注重回归古典 C. 顺应世俗要求 D. 精于哲学思辨
|
8. 难度:困难 | |
在启蒙运动中,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这主要是因为 A. 自然科学尚未完全成熟 B. 哲学家的成就最突出 C. 哲学革命是运动的目标 D. 批判宗教神学的需要
|
9. 难度:困难 | |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 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 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
10. 难度:困难 | |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 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
11. 难度:困难 | |
金朝大安二年(1210年)董氏坟墓里发现的一座戏台模型(1959年在山西侯马出土),舞台设置已经相当完备,上边五个角色正在“作场”,末、旦、丑、净全有,神态逼真。这说明 A. 考古资料能完全复原历史场景 B. 金朝戏曲代表了古代戏曲的高峰 C. 山西是当时戏曲的繁荣之地 D. 金朝舞台戏曲已有相当规模
|
12. 难度:困难 | |
“驿使图”(下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该画绘于公元3世纪左右,画面是一个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一手拿“邮件”,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对该文物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是研究西汉邮驿制度的第一手史料 B. 能够说明当时西北边境军情紧急 C. 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信息的完整性 D. 体现了真实而又写意的绘画手法
|
13. 难度:困难 | |
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
14.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剑桥大学老师赛奇威克在一封信中说“当我读着您的著作的时候,我感到痛苦多于愉快”,“我一向把因果关系称为上帝的意志,并且我能够证明,上帝是为了它所创造的万物的利益而有所作为的。”这部著作 A.开始打破人们对教会的迷信 B.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研究领域驱逐出去 C.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D.改变多数人对人类在生物界地位的看法
|
15.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A.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B.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 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D.西方已进入了民主时期
|
16. 难度:中等 | |
科技创新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下列职业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电影放映员②空姐③火车司机④网络管理员 A.①④②③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①④③②
|
17. 难度:中等 | |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是胡适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所提出的新文化运动的纲领。他认为整理国故“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 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 B.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
18. 难度:困难 | |
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A. 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 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 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 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
19. 难度:中等 | |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已经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 B.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C.决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对中国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
20. 难度:困难 | |
逄先知、金冲及的《毛泽东传》中讲到:“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毛泽东)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毛泽东通过这一调查 A. 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经验 B. 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 C. 总结了近代以来革命斗争中的重大问题 D. 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和方法
|
21. 难度:中等 | |
邓小平1978年9月13日至20日在视察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谈话被称为“北方谈话”。这期间,他多次对身边的人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该“谈话”突出体现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哪一根本问题的思考 A.发展道路 B.发展动力 C.社会主义本质 D.发展步骤
|
22. 难度:困难 | |||||||||||||||||||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留学初衷应该是
A. 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建设国家 B. 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C. 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D. 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
23. 难度:困难 | |
2010年,中国各职业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约为13.4年,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12.5年,受教育年限最低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7年。对上述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B. 区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受教育年限的差异 C.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合理导致了阶层固化 D. 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一定程度上阻滞社会流动
|
24. 难度:困难 | |
“后印象主义”兴起于19世纪晚期。其代表人物塞尚反对盲目复制现实,探索“从结构的观点描绘对象”;凡高的画更是被认为“都是他的自画像”。这说明后印象派 A. 着力表现自然光色 B. 为现代美术开辟了新的路径 C. 轻视艺术表现形式 D. 将西方现代艺术推向了极致
|
25.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将苏联(俄)文学进行分阶段研究,其中一个阶段被表述为:“真诚”阶段:主题仍是战争,但出现了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据此推测,“真诚”阶段代表性作品是 A. 《母亲》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日瓦戈医生》 D. 《安娜・卡列尼娜》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仁宇先生说:“世界上竟有何种名花异卉,会萌芽达三四百年,还不曾开花结果?”不管是王守仁、李贽,还是徐光启、宋应星,不管是海瑞、张居正,还是黄宗羲、王夫之,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涉及由此(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而引起的社会变动。因为在每次社会变动剧烈之时,总会有一些所谓的“先知先觉”者发出呐嘁,呼吁统治者采取行动。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经济论述较多的仍是“重本抑末”“减赋节役”“富国富民”等其他方面。孰不知,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思想领域的变动还是伴随着社会变革静悄悄地行进。 ——摘編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等 材料二 西欧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主要以西欧中世纪城市为载体。或者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其内在素质和传统文化诸关系,逐步培育出这一有着细胞系统构造的胚芽,且在有关条件下茁壮成长。“城市基本上是自由的庇护所此,他拥有从公民而来的一切权利。他可以自由结婚,并让他的儿女自由结婚,他可以随便迁出,随意往来,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可以取得、占有、让渡、交换、出卖、馈赠和遗传他的动产和不动产,而不受领主的管制。他的土地可以转让,可以租出和抵押,可以典当,一句话,容易变成现钱,以便促进商业的一切活动。” ——摘编自布瓦松钠《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有利条件。 (3)并分析这些成长是如何促进16、17世纪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胚胎”发展的。
|
27. 难度:困难 | |
人(民)权是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权利的总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无差别的“人”的解放的思想,被其后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们继承下来,建立了近代人权学说。格劳秀斯、洛克认为,在人类初始状态,都是自由平等的,人的自然权利是天赋的,神圣不可侵犯。他们强调个人的潜在价值,将好的现世生活视为生命的真正目的,坚信个人能够通过理性之光完善自身和社会。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和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保障人的自然权利。卢梭则指出,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人权学说的核心,是对财产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他们在经济领域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 材料二:中国近代维新派的民权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尖锐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康有为认为,“王者成为天子,不过取其尊称云尔,实则凡人皆天子也。”严复则着重论述了自由思想:“民之自由,天之所异也。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他们对西方的议院兴趣尤为浓厚,主张“欲重民权,先立议院。”……但在论述民权的时候,他们丝毫没有忘记君的存在,认为“举国君民,合为一体”,则“强大至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内涵,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和中国维新派民权思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十年,清政府推行了三十余项改革措施,以除旧布新。 政治上,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改《大清律例》为《大清刑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 军事上,栽汰旧的经制兵,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 经济上,设立了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 教育上,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更重要的是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变革。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清末新政作为传统集权政治体制下的社会变革运动,最终是失败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清政府无法应对现代化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从而使自己陷入越来越严重的权威危机,并最终被改革所引发的各种合力所推翻。 ——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末薪政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没有能够改变清政府覆亡命运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