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蒸汽机的应用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2.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
3.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中写道:“工业化发达国家结果却向那些不发达国家展示了其未来的景象。”据此可知,马克思认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A.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国家的近代化 B.为西方列强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C.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和海外市场 D.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范围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增加得益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汽车业的发展导致生铁产量迅速的增加
|
5. 难度:中等 | |
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如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都( ) A.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B.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D.为凯恩斯主义诞生奠定了基础
|
6. 难度:中等 | |||||||||
据下表可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A.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开展 C.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成熟 D.欧美国家对亚非拉加大投资力度
|
7. 难度:中等 | |
1907年,德国拥有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拥有的工人数却占工人总数的39﹒4%,其中重工业和运输业中的某些行业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支配。这一现象 A.加速了世界市场的衰落 B.阻碍了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C.延续了重商主义的政策 D.一定程度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
8. 难度:中等 |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第一个阶段是1850~1914年,第二阶段是1950~1973年。推动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A.国家干预加强 B.国际合作和谐 C.科学技术发展 D.第三产业兴起
|
9.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1929—1938年美、苏、德、日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表,表格中代表苏联的数字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10. 难度:中等 | |
胡佛总统多次强调应由私人慈善机构解决失业救济问题,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1931年12月8日,胡佛在第三个年度国情咨文中说:“应该最少最少地介入……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这一观点体现的原则是 A.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 B.竞争和经营的自由化 C.重商主义和殖民主义 D.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
|
11. 难度:中等 | |
美国史家帕尔默认为:“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25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断增长。西欧人享受着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间成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法国人也有所谓的‘光辉的三十年’的说法。”推动这一时期西欧繁荣的因素不包括 A.马歇尔计划的支持 B.计划与市场相互配合 C.西欧一体化的推动 D.经济滞胀教训的吸取
|
12. 难度:中等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许多国家普遍流行这样一种信念:不能以市场机制进行重建,只能通过计划,采取社会主义经济措施--计划经济和工业国有化。由此,西欧国家创造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这实质上 A.是避免经济危机的唯一途径 B.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 C.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运用 D.否定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
13.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情况(单位:%)。表中数据从侧面反映出 A.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 B.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 C.西方国家财政状况好转 D.美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
|
14. 难度:中等 | |
1960—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西德由30.1:65.7(1961年)变为45:53(1975年)。这直接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A.促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推动民主政治发生变化 C.对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 D.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
|
15. 难度:中等 | |
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A.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B.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C.干预社会发展的过程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
16.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限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C. 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 D.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加强制度健全完善
|
17. 难度:中等 | |
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怀特与凯恩斯的主张 A. 加剧了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 B. 体现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 C. 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 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基础
|
18. 难度:中等 | |
下图反映了1955—2007年1美元兑换日元的数量变化,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二战后初期日美经济发展同步 B.日元贬值助推日本经济崛起 C.世界经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D.美元优势地位逐渐发现变化
|
19. 难度:中等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 A.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 B. 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 C. 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D. 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
|
20. 难度:中等 | |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的争鸣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绝对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
21. 难度:简单 |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续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梁启超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应该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22.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20世纪末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这反映出这时的世界经济
A. 区域集团化在曲折中加速发展 B. 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 C.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增多 D.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
23. 难度:中等 | |
“圣人之性”是天生“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教化无用,只能用刑罚手段处置他们。“中民之性”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教化才能成善。由此说明董仲舒 A.从教育的角度强调“礼乐教化” B.从统治的角度强调“赏罚分明” C.从人性的角度强调“礼法并用” D.从伦理的角度强调“三纲五常”
|
24. 难度:中等 |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
25. 难度:中等 | |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 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
26. 难度:中等 |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27. 难度:中等 | |
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 A.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 C.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发展了传统“民贵君轻”思想
|
28. 难度:简单 | |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下列属于宋代科技发展表现的是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印刷术取得进步 C.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D.蔡伦改进造纸术
|
29. 难度:简单 | |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出京剧( ) A.已成为“百戏之祖 B.经多种艺术融合而形成 C.是古代戏曲的巅峰 D.是古代戏剧成熟的标志
|
30.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形成表格所示数据的原因有 ①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 ②发展农业的需求 ③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 ④科举取士的促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31. 难度:简单 | |
从图的秦印、汉瓦与画像石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①秦印中的文字多为小篆 ②汉瓦中多为篆、隶字体 ③东汉画像砖反映出当时牛耕的景象 ④文物反映着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状况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32. 难度:中等 | |
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明清小说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B.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C.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D.君主专制的强制性
|
33.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元朝王冕的《墨梅图》(局部)。画面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作者以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该画作者旨在 A.表达个人情感 B.描写真实景象 C.反映多彩生活 D.颂扬繁荣盛世
|
34. 难度:中等 | |
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 A.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D.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
35. 难度:中等 | |
如图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画中两个懵懂的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出 A.小孩未能明辨当时思想主流 B.守旧势力阻碍社会进步潮流 C.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观念转变 D.自由已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
36. 难度:中等 |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深刻剖析中国社会 B.主张发扬传统文化 C.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
37. 难度:简单 | |
据不完全统计,在袁世凯当政时期,有54项经济法规颁布,内容包括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这说明袁世凯政府意在 A.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缓和与革命党的矛盾 C.发展中国对外贸易 D.为复辟帝制奠定基础
|
38. 难度:中等 | |||||||||||||||||||||||
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A.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
3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对东西方文化全盘否定或肯定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很大程度上仍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
|
40. 难度:中等 | |
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载:“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10月13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晚看《共产党宣言》。由此推测上述日记的年份最有可能是 A.1911年 B.1915年 C.1923年 D.1949年
|
4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社会各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署、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在金融业、工农业、就业等等方面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简述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
4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视野下孔子和儒学的形象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的形象变迁与时代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要具体明确,论证需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