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2019-2020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

A.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推动了族群交融和加强统治 D.是早期国家的官僚体制创新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明代赵遂认为:“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诈,谓非封建之弊乎?”作者认为“周衰”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心离散天下大乱

B. 分封割据上下失序

C. 封建集权国家动荡

D. 天子昏庸欺诈渐起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新唐书》记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秋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拊(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由此看出,促使武则天“感悟”的主要因素是

A. 宗法制

B. 等级制

C. 分封制

D. 君主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战国以来,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建立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秦始皇二十八年的峄山石刻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秦朝“兵不复起”的原因是

A. 实行分封制

B. 创立皇帝制度

C. 推行郡县制

D. 采用郡国并行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

A.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

B.汉朝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

C.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

D.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

A. 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B. 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C. 社会风俗有待提高

D. 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和这种制度相对应的是

A.“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这表明当时

A. 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

B. 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

C. 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

D. 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唐太宗准备把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诏敕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特征

B.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权限

C.三省间互相分权相互制约

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宋太祖问策赵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赵普的建议是

A.废分封、行郡县

B.废三省、置通判

C.收精兵、削实权

D.废丞相、设内阁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 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 宋代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其描述的官员应是

A.转运使 B.三司使 C.通判 D.枢密使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

 

时期

太祖朝

太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

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

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

 

 

A. 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 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宋代,诏书一般表达的是政府的意见,原则上均由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起草,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且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这表明,在宋代

A.宰相获得了独立的行政权 B.官僚机构臃肿侵蚀皇权

C.宰相拥有的权力趋于集中 D.皇权受到制度性的制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兼顾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

A.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 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 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418年,明成祖朱棣出塞北征,阁臣胡广、杨荣、金幼孜随从侍行,“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1423年,朱棣再次北征,“军务悉委杨荣,昼夜见无时”。这反映出当时明代

A. 军权已由内阁所掌握

B. 重置宰相已是大势所趋

C. 军政决策有民主化倾向

D. 内阁辅政功能得到发挥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据记载: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同时,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

D. 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地处内廷位高权重

B.跪受笔录奉旨承办

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D.参与政务职能单一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南京条约》签订后,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下秋万世何以善后”。达反映了清朝政府精英

A. 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 华夷之辨观念存在

C.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 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反映了

A. 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B. 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C. 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D. 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周代受封候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初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分封各诸候“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オ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在分封制条件下,整个西周时期,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一直到春秋都是实际存在的。

——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汉初,代国中尉宋昌说:“高皇帝(刘邦)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磐石之家也。”赵高逞赢氏孤立,没有“宗子维城”之固,轻而举篡夺了大权,把秦朝统治推到绝境,《汉书》指出:折诸吕之乱,成太常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诸王年长,王国内的经济也发展起来、诸王国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的离心力加大,中央与王国的矛盾暴露出来。

——摘编自杨伟立《论汉初的分封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代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回答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负责审查“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等官员的不法行为。

——据《汉书》整理

材料二:行省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在世祖前期和中期,多数行省是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世祖末成宗初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据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整理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1)材料一中“□□”处应填的官职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官职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该官职的职能在维护“大一统”方面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行省在元代的双重属性。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行省制创建的积极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