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观: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墨家主张义利并重,道家主张利义双弃,法家主张一断以法。这些不同的“义利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B.不同流派在社会巨变中的利益诉求不同

C.平民教育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重焕光彩

D.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国家分裂掌握政权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按照他的看法,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

A. 否定真正权威

B. 注重回归古典

C. 顺应世俗要求

D. 精于哲学思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A.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B.新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C.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代的灭亡中吸取经验教训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 “经世致用”

B. “人心一点灵明”

C. “循天下之公”

D.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据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A. 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B. 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 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D. 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 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 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 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肆业(求学),实力讲求,以仰副(辅佐)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材料表明洋务派选派留学生出国旨在

A. 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B. 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C. 寻求实业强国之道

D. 培养维护统治之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

A. 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

B. 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C. 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D.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该现象表明

A.维新派思想与实践的错位 B.大众传媒固守传统文化

C.中体西用仍是维新派宗旨 D.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19年,陈独秀在文章中指出:无论是18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还是20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它们极口痛骂;但是以后的历史学家会把它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这一表述反映出陈独秀

A.认为法俄两场革命的性质相同 B.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

C.对俄国十月革命态度发生变化 D.已转变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 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

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下表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A. 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

B. 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

C. 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如表是创刊于1981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

《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前五名)

1981—1991年

1992—2010年

2011-2015年

1981—2015年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科研单位

108

技术创新

405

技术创新

166

技术创新

579

科技体制改革

100

对策

250

对策

141

对策

391

科研成果

82

高校

225

影响因素

130

高校

303

基础研究

79

自主创新

198

创新

95

创新

279

科研管理

78

创新

184

产业集群

95

自主创新

265

 

 

 

A.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B.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C.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D.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836个,1980年增加到3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 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 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 “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希腊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B.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

C.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雅典政局动荡,世风日下,民众精神空虚,道德败坏。智者们虽然回答了什么是道德,但同时他们利用混乱的社会状态迎合着当时的社会恶俗,误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针对这一情况,苏格拉底提出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追求舒适的生活

D.美德即知识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在启蒙运动中,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这主要是因为

A. 自然科学尚未完全成熟

B. 哲学家的成就最突出

C. 哲学革命是运动的目标

D. 批判宗教神学的需要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卢梭认为,人类天性本善,原始人是“高贵的野蛮人”,原始社会最美好,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由此欧洲思想界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以下言论体现该思潮的是

A.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B.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英)大卫·休谟

C.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D.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康德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

A.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

B.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

C.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

D.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600年,因为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神学作斗争,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被罗马教会称做异端处以火刑,其为科学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令后人敬仰。但在此之前,马丁·路德同样反对罗马教皇却免遭其难,主要原因在于

A.因反对赎罪券和简化宗教仪式而得到人民的拥护

B.因向罗马教皇忏悔而获得宽恕

C.因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而得到德意志诸侯的保护

D.因创立了路德教派同罗马教皇分庭抗礼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辐射能的物体)腔壁由无数能量不连续的带电谐振子组成,它们所带的能量是一个最小能量单元的整倍数,这些带电谐振子通过吸收和辐射电磁波,与腔内辐射场交换能量。下列与这一理论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实验科学,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B.时空的性质跟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有关

C.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力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D.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基本一致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D.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启蒙主义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必项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下列文学作品反映这一思潮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等待戈多》

C. 《人间喜剧》

D. 《西风颂》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的出现反映了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B.启蒙运动时代的梦幻理想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电气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车便檝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韩非子

材料二  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思想渊源,就广义而言,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民本”、“仁政”思想以及道家的“无君论”。而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之“新”,就新在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君以民为本”、“臣为民请命”的“为民作主”旧范式,而提出了“民为主,君为客”的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新思想,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民治主张,而这是“以君权为核心”的传统民本思想所无法企及的。

——吴光《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材料  乾德二年,宋太祖“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自此,地方的募兵必须以中央诏令为准,严格禁止高级将领在军中私自召募亲兵卫队。后在平定江南过程中,陆续下达诏令,释放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并遣散征自民众的乡兵。规定凡是不“情愿”入伍的,即使已经被强制为兵,也得改正。对在募兵制度下特有的士兵们养家糊口的正当要求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规定地方部队中的精锐“壮勇”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老”、“病”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其余既非“壮勇”,又不“老病”者则编入厢军。宋太祖对募兵制度进行的改革,为募兵制度在两宋以至后世长期居于古代兵役制度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去往欧洲前线,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的战勤任务,1917年中国政府宣布参战后,华工又被直接派往前线。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华工参加一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参加一战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人缅甸作战的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材料  公元3世纪,印度和中亚来华的僧人传译了大量的经典。但所译经文多有舛误,为求取真经,在法显之前有史料记载的西行求法高僧,就有12人。法显,公元399年,他以65岁的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历时14年,辗转近30个国家,行程5万里,先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国,游历了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经10部,近百万言的梵文写本。公元409年,法显离开印度,从多摩梨帝国(今加尔各答附近)海口乘商船,昼夜航行14日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根据记载,法显在斯里兰卡两年,求得多部佛教经典。公元413年,法显将这些经律,包括此前在印度取得的全部带回了中国,与佛陀跋陀等在建康(今南京)合作翻译,先后将大部分经律论译成了汉语。与此同时,还就自己求法的经历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佛国记》。法显是我国第一位从陆路西行再由海路携佛经东归的取经者。

——摘编自成建华《法显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显西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的贡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