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素质检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这说明三代

A.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 D.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据统计,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余人,二世时有博士诸生三十余人。秦朝博士官有姓名可考者十二人。十二名中,儒家占50%,而在可知学派的八名博士中,儒家占75%。由此可知,秦朝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注重缓和与士人矛盾 C.儒学居于主流的地位 D.利用仁德以优化统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 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 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 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 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地方的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明代初年废除中书省后,皇帝直辖六部,尚书权重,侍郎权轻;到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堂官,都有权直接上奏,意见不一时则由皇帝裁决。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B.地方权力日渐削弱

C.内阁行政功能弱化 D.六部成为权力中枢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不得连任官职。其做法

A. 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

B. 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C. 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

D. 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十二铜表法》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由此可见它

A. 维护平民利益

B. 维护私有财产

C. 维护贵族利益

D. 维护奴隶制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英国政府与议会围绕“脱欧”程序主导权问题产生分歧。政府表示,启动“脱欧”程序由政府自行决定。议会议员则主张政府“脱欧”需议会批准。对此英国高等法院裁定,政府在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前需经议会批准。这体现了英国

A.首相没有实权 B.行政权在议会 C.议会至上原则 D.集体负责原则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此观点主要认为《权利法案》

A.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B.改变了英国国王权力的来源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世界文明史》指出:“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殷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C.确立了分权制衡的权力结构

D.确立了责任制内阁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5年法国宪法

D.1871年德国宪法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皇是世袭的

C.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D.都顺应历史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分析,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经济严重依赖

D.“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中国造社会。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这反映出

A.革命理论不断发展

B.太平天国走向成熟

C.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世纪晚期,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康梁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半个世纪的外国人的侮辱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傲慢的外国公使、领事和咄咄逼人的传教士及商人,经常使他们想起中国的不幸。日益增长的不平之感,再加上一些更大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因素,酿成了一场广泛的排外运动。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896年《中英滇缅续约》第五款“孟连、江洪不得割让与他国”。一年后《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清政府又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于是英国来相诘责。这表明

A.英法意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 B.英国视江洪为其势力范围

C.英法在江洪进行激烈的争夺 D.法国无意在江洪攫取权益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D.辛亥革命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它是在革命思潮高涨的形势下,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志士拥戴孙中山为领袖,风云际会,乘时奋飞的历史壮举,是孙中山十多年组党实践经验的升华。”这里的“壮举”指

A.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 武昌起义的爆发

C. 中华民国的成立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仿美”。“揖欧”(学习欧洲)表现是

A.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效仿美国,推行三权分立

C.以德为师,尝试君主立宪

D.以俄为师,厉行富国强兵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价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C.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休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

(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综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位“高皇帝”“罢宰相”的认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日益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1787年《美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的关系。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派出所谓“东方远征军”开往中国。当时英国议会曾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内务大臣罗素向议会发言,说明英国开战的目的是:“为商务监督及女王陛下的臣民所忍受的暴行与虐待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在恐吓与暴力之下所受到的损失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获得保证,使今后免受暴虐与残忍的待遇,并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之下经商。”英、美的有些历史书则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对中国的这次战争也会发生。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甲午战争虽然是中日之间的战争,但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们的侵略本性,使得它们必然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明火执仗,趁火打劫之后,又以“友人”“恩人”的面目,终于达到了彻底瓜分中国的目的。

——摘编自张传杰《帝国主义列强与(马关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人罗素所说的“恐吓与暴力”相关的历史事件,并以相关史实说明其提出的英国开战的目的是否符合事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后欧美列强以“友人”“恩人”形式侵略中国的事例。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鸦片战争后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