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这些行为 A. 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 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 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 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
2.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宗法制体现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B.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 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征 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
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
4. 难度:中等 | |
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 材料强调的是 A. 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 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C. 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 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
5. 难度:简单 | |
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
6. 难度:中等 | |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 ) 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 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 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D.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
|
7. 难度:困难 | |
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 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 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 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
8. 难度:简单 | |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要求,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典籍整理服务于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
9. 难度:中等 | |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在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这表明雅典 A. 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 B. 理性主义深入人心 C. 城邦利益居于首位 D. 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
|
10. 难度:困难 | |
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材料表明古罗马 A.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 B.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C.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 D.法律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
11. 难度:困难 | |
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说:“与古典政治中借助广场集会把民众聚集在一起,从而驱使他们按要求行使权利的做法一样,当代的英美政治,则是借助出版业控制民众。”以下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 批评英美出版业为资产阶级服务 B. 认为英美政治缺乏言论自由 C. 揭示出政治只是统治阶级的专利 D. 抨击英美政治左右人们思想
|
12. 难度:中等 | |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 A.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
13. 难度:中等 | |
19世纪30年代中期,当工业革命刚起步时,德国的第一条铁路便建成通车。从40年代起,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1872年,全国铁路总长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业。这一特点主要基于德国 A.国内政治局势的需要 B.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 C.原有工业基础的雄厚 D.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
|
14. 难度:困难 | |
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 鸦片走私与吏治腐败相关 B. 闭关锁国政策使鸦片贸易受阻 C. 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 D. 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
|
15.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 B.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
16. 难度:困难 | |
近代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说:“上帝的旨意真是奇妙!前次(中国)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地使中国得以开放。如今,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其结果岂非同样的奇妙!”罗孝全评论的“这次革命” A.借助了西方宗教来发动民众 B.维护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 C.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17. 难度:简单 | |
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分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
18. 难度:中等 | |
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B.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C.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D.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
19. 难度:困难 | |
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 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B. 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C. 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 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
20. 难度:困难 | |
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 A.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 B.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C.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
21. 难度:中等 | |
(题文)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
22. 难度:困难 | |
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中共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C.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 D.日本侵华改变了共和国的观念
|
23. 难度:中等 | |
据陈云手稿记载,遵义会议作出了四项决定: 据此判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 B.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
|
24. 难度:困难 | |
《近代中国转型》记载某一时期,国民政府先后成立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国立中医药研究所、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四川、西康、云南、新疆等各省的地质或地质矿产研究所、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等新的科研机构,加大对大后方的科技开发。这一举措 A.推动了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变 B.落实“教育大革命”的内容 C.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D.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要求
|
25. 难度:中等 | |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C.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且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宋、明、清,需进士出身方可担任御史。唐、宋、元的御史台和明清的都察院均为中央最高一级的衙门。如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隋仿汉代旧制,颁布了巡察诏条六条。唐玄宗时,专以察吏六条巡行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孙中山在“五权宪法”学说中就提出,主张吸收古代设立“专管弹劾底官”的经验,使监察权力独立。民国建立以后,依照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由议会掌监察,但是“议会本职,在于立法,以之监察,不独旷耗时日于行政之琐屑,抑且陷立法机关于政争之旋涡”,而且孙中山的后继者也没有完全按照孙中山的构想实施。北洋政府的平政院虽掌有监察职权,却根本没有监察的实权。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受国民党中央监督指导,依法律行使检察权。然而由于制度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加上该机制的操作主体出于自身或客观原因,未能完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难以承载起反腐使命。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帝王重视监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监察制度新构想的特点,并对古代的监察制度与孙中山的监察构想分别作出简评。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8.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华帝国国力强盛,传教士不能“一手拿十字架,一手拿宝剑”,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文化渗透,而必须采用适应中国国情的适应性策略。1582年利玛窦到肇庆后,极力结交广州提督、肇庆知府等明朝官僚及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赠献日晷、自鸣钟、地图等“方物”,并与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同文指算》《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译著。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方便传教。耶稣会士明白想楔入中国社会,必须适应中国习俗,为此他们“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很多传教士在意识到士大夫阶层在中国的重要性后,为自己取具有中国韵味的名字,并改穿儒服,以“西儒”形象优游于士大夫群中。在传教同时,罗明坚和利玛窦合编的《葡汉辞典》,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著《大中国志》,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了理论前提。 ——摘编自《略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之成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武力侵略,《望厦条约》、《北京条约》中关于允许外国来华传教的条款,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依据。一些传教士鼓吹对华发动武装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激起国人对基督教的仇恨和排斥,各种教案频频发生。传教士采取了多种活动改善基督教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在太平天国、戍变法、辛亥革命中都有传教士的影子。传教士在中国大力创办文化事业,在19世纪后半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约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1840-1919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大约创办了5000所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还积极参与中国的赈灾活动。李提摩太曾说:“(赈灾活动后)一些国人对传教士的称呼从“洋鬼子’转变为‘洋大人’,这体现了一部分国人已经在外国传教士所给予的‘恩惠’中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摘编自《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播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明末清初相比,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变化。评析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