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西周时期的农具见于古代文献的有耒、耜、钱、镈、铚等。现在已经发现的西周时期青铜镈等农具数量极少,绝大部分农具是用木、石、兽骨、蚌壳制作的。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农业生产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B. 农业生产未出现实质性进展 C. 农业生产仰赖于夏商的技术 D. 青铜农具的铸造技术不成熟
|
2.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指出,对齐、鲁的分封,虽都有镇抚敌人、巩固统治的目的,但封齐以“制夷”为主,封鲁则以“屏周”为主。这种别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各地商朝残余力量异常强大 B.齐鲁封国的任务不同 C.周宗族内部的派系斗争激烈 D.血缘政治的时代特征
|
3. 难度:中等 | |
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这反映出汉代 A. 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B.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C. 中原地区经济领先 D. 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
4. 难度:困难 |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新航路开辟影响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A. 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 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 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D. 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
6. 难度:中等 | |
“地方来的报告都是随机的,而且是间接的”若地方官对总理衙门的咨文置若罔闻,总理衙门只能奏请皇帝,转谕地方官遵从。这就必然要多费周折,浪费时间,导致外国人不停地抱怨交涉事件得不到及时处理。这反映出( ) A.地方外交权力过大 B.总理衙门的权力相对较小 C.晚清外交效率低下 D.皇帝凌驾于总理衙门之上
|
7. 难度:困难 | |
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由此说明 A. 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 B. 列强侵略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夭折 C. 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加快向前发展 D. 政府扶持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
8.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至60年代买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据此推知 A. 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 B. 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 C.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D. 上海外贸地位逐渐提升
|
9. 难度:中等 | |
《中外日报》1897年9月21日载“宁波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日本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的原因包括 A.宁波在1895年开辟为通商口岸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10. 难度:中等 | |
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一切国民经济事业,均须在本党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原则之下”;其后成立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于1933年对棉业实施统制,次年又对蚕丝进行统制。这些举措 A. 旨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B. 有利于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 C. 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D. 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有效办法
|
11.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我国1965年的一幅宣传画,其下部写着“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提倡适龄结婚,把青春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社会各界建设热情高涨 B.过渡时期总路线深得人心 C.“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D.农业机械化已经普及
|
12. 难度:中等 | |
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 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
13. 难度:中等 | |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这表明中国 A.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 C.引进外资推动建立外向型经济 D.发挥公有制经济市场主导作用
|
14. 难度:中等 | |
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这说明 A. 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 D. 国内市场走向开放
|
15. 难度:中等 | |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丈大打算使用妻子的婚前财产来还债时,妻子在此问题上拥有两次表示同意的权利。之所以需要给两次机会,这是因为妇女可能会被丈大的阿谀奉承所蒙骗,结果在仔细思量之后,往往又后悔答应了他。这一规定反映了( ) A.罗马法重视保护弱势群体 B.罗马法违背公平正义的原则 C.罗马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D.罗马妇女获得了较多的公民权
|
16. 难度:中等 | |
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镑,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共约35万至65万镑,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镑,丁香等共有70万~10万镑,另外还有生丝50万镑。这些数字说明 A. 新航路开辟作用有限 B. 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 航路中心转移不明显 D. 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
17. 难度:困难 | |
蔗种植需要大量的灌溉水和劳动力投入,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甘蔗种植培育技术得到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
18. 难度:简单 | |
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A.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B.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
19.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不主义“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牺牲了私人小商号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该现象( ) A.说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C.实现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D.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
20. 难度:简单 | |
某学者指出,地处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俄国,被半推半就地裹挟进列强的纷争里,从而使既不具备西欧工业社会内部所具有的整合机制,又徒具帝国外表的它处于内外矛盾的火山口上。正因如此,俄国才成为“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俄国 A.尚不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 B.社会进步得益于文明的交流 C.成为列强霸权争夺的中心 D.革命发生取决于其特殊国情
|
21. 难度:中等 | |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 A.经济政策需要调整 B.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 C.宗教观念受到冲击 D.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
|
22. 难度:中等 | |
1935年5月27日被罗斯福等人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到了年底,报纸将“最高法院下达判决,怒怼新政”选为1935年的年度新闻。这反映了 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受到挑战 B.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 C.新政危害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罗斯福新政之路艰难曲折
|
23. 难度:中等 | |
法国在二战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国家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 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
|
24. 难度:中等 | |
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为此,这些国家 A. 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B.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C.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 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整理 材料二 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5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让英国的商港猛增20个左右,西欧各国商人在此云集,这些商港贸易主要掌握在冒险商人公司手中。16世纪50年代以后,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利凡特、东印度、北美等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鼎鼎大名的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黄金在1亿到10亿英镑之间。英国人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原材料 和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获利甚巨。到17世纪末,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出现。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5—17世纪中英对外贸易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英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既存的或崛起中的大国,无论其多么爱好和平,也都必须拥有保卫自己的军事手段。不过,500年来的历史又证明,几个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如17世纪时的荷兰,18、19世纪时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其领导者地位都不是通过战争获取的,主要还是由于先前的世界领导国自身衰落并最终退出才“禅让”给后来者的。典型的如英国霸权在20世纪初向美国转移。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如19世纪之初的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苏联,都曾是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者,但也都是失败者。事实证明,以上这些都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合,而是有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肖德甫《大国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大国之道”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多批高级官员去香港、东欧、日本和西欧等地考察。3-4月,时任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上海市副市长)林乎加率领代表团访问日本,考察日本从经济管制、中央计划经济、配给制和价格管制的战时经济。转向更加自由和更加有活力的民间经济的发展过程:4月,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的干部访问香港时,评估了香港在金融,工业和管理方式领域帮助大陆的潜力;5-6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高级代表团访问了欧洲五国,从瑞士的发电厂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戴高乐机场用电子设备引导飞机起降到集装箱被调运到货船上,他们看到了这些国家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工人的整体生产效率。1978年12月,邓小平在总结出国考察作用时说:“我们的同志去国外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必须承认自己的落后,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不对头,需要加以改变。” 材料二 1978年9月,在国务院“四化建设务虚会”上,李先念指出:“中国不能再维持封闭的经济,为了加快发展,必须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引进外国技术、设备、资本和管理经验,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在20世纪取得重大进展。”陈云认为:“从外国借钱是对的,但一下子借这么多,我们管不好。有些同志只看到外国的情况,没有看到我国的现实。我们的工业基础没法跟人家比,我们的技术能力也赶不上人家,如果不注意平衡,只依靠外国贷款,这样做是不行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傅高义(美)《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多批代表团出国考察的目的和背景。 (2)比较材料二的观点,指出李先念和陈云在对外开放认识上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