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农学家周季维在河姆渡出土的稻粒形态分析鉴定书中指出:“在同层堆积中尚存大量空秕稻壳及稻叶、茎秆凝块……证为水生型一年生栽培稻,而非采集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该鉴定表明 A.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黄河下游率先进入农业社会 C.河姆渡先民已成功培育水稻 D.新石器时代农耕技术较粗糙
|
2. 难度:简单 | |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图考古发现反映的是我国早期的一种文字,其特点之一是 A.图画性强 B.线条粗壮 C.笔画平直 D.大小匀称
|
3. 难度:中等 | |
柳宗元在《分封论》中说:“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这一观点说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A.是形势所迫的统治策略 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沿袭了前代的制度模式 D.带有较强的神权色彩
|
4. 难度:简单 | |
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魏、晋、韩、赵、燕(部分)等中原广大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货币,其形状源于生产农具中的铁铲。这反映出当时 A.各诸侯国货币趋于统一 B.货币受农耕经济的影响 C.官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 D.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均衡
|
5. 难度:简单 | |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序)中指出:“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表明百家争鸣的出现 A.提高了士阶层的社会地位 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顺应了统治集团的政治需求 D.反映了民众的利益诉求
|
6. 难度:简单 | |
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六字方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的主要内涵是 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刑法严苛、文化专制 C.统一车轨、交通发达 D.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
7.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中枢机构示意图。这种中枢结构始于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
8. 难度:中等 | |
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开通 A.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
9. 难度:简单 | |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日:“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其体现的文学特点是 A.句式灵活、自由不羁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语言朴实、叙事生动 D.沉郁顿挫、映照现实
|
10. 难度:中等 | |
据考古发现,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南京林山粱代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形体都很硕大,纹饰均以仰覆莲,忍冬花和宝相花为主,有的还饰以坐佛和飞天,或足部饰以菩提叶纹。这反映出当时 A.民间制瓷业特别发达 B.思想环境压抑 C.西方制瓷法传人中国 D.佛教较为盛行
|
11. 难度:中等 | |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作诗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诗意在 A.称赞隋朝大运河的功绩 B.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 C.抨击隋炀帝的穷奢极欲 D.分析运河修建的原因
|
12. 难度:中等 | |
唐太宗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后,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 A.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是唐朝国力不足下的被迫选择 C.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D.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
|
13. 难度:中等 | |
安史之乱后,元结在《请省官状唐邓等州县官》中写道:“自经逆乱,州县残破,唐、邓两州,实为尤甚。荒草千里,是其疆畎;万室空虚,是其井邑;乱骨相枕,是其百姓;孤寡老弱,是其遗人。”这一记载表明安史之乱 A.造成了民生凋敝 B.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
14. 难度:简单 | |
下面为唐代前期宰相人数及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A.官员的入仕途径较单一 B.宰相制度的变化较大 C.科举制的地位逐步上升 D.科举制的发展不完善
|
15. 难度:中等 | |
唐太宗时期,在门下省设政事堂,除三省长官外,其他较低的官员也可参加机务,只要在他原有的官衔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平章政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便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B.完善管理体制 C.提升民主决策水平 D.强化君主专制
|
16. 难度:简单 | |
唐朝两税法规定:“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这一规定 A.减少了政府收入 B.体现了公平原则 C.简化了收税名目 D.扩大了收税对象
|
17. 难度:简单 | |
北宋路振的《九国志》冲记载,唐哀宗天祐四年(907年),郑璠攻打豫章城(今江西南昌)时,曾利用“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一战例一般被认为是火药兵器出现的最早战例。据此可推断 A.火药是由军人发明的 B.唐末火药已运用于军事 C.火药最迟出现于唐代 D.火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
18.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宋太祖时蓄兵十二万,太宗时十八万,章圣时四十万,仁宗时达到八十万。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A.已放弃崇文抑武的方针 B.对军队建设的重视增强 C.军队的战斗力逐渐降低 D.百姓爱国参军意愿强烈
|
19. 难度:简单 | |
王安石在青苗法中规定20%的利率,如农民借100钱,一-年到期后就需要还120钱。此外,新法还强行规定地方的贷款数额,地方官为(超额)完成放贷取息的任务,实行硬性摊派。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执行的效果并不明显 B.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C.未能达到富国的目的 D.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
20. 难度:中等 | |
《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生活,开始走上了和平相处的道路维持了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權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 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 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D.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
|
21. 难度:简单 | |
《金史·兵志)说,“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湖鹁堇征兵”,又说“其部长日鹁茧,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据此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 A.是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 B.是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创新 C.扩大了金朝的统治基础 D.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
|
22. 难度:中等 | |
下面为元大都坊巷布置示意图。政府规定“各商业店铺沿街而立,街巷内部不再设商店”。元代这种坊巷规划 A.旨在保证商业公平竞争 B.仍未突破坊市界限 C.削弱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利于保护居住环境
|
23. 难度:简单 | |
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个体伦理自觉来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临危授命。据《宋季忠义录》校订凡例所述,南宋末年抗元死节的英雄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意识的萌发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政府政策的激励 D.市民阶层的兴起
|
24.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元杂剧《秋胡戏妻》的舞台画面。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鲁人秋胡新婚从军,离家十年,其妻守节不移,秋胡得官返家,途中误戏其妻。及至秋胡归家,方知调戏之女乃是其妻。妻羞愤交加,后经秋胡老母的苦苦哀求,尽释前嫌,与秋胡言归于好。据此可知,元杂剧 A.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B.主要描写家庭生活 C.真实反映现实生活 D.借助多种舞台艺术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的势力日益衰弱,天子的威信低落,仅存共主的虚名。这时有诸侯国一百余,不再听命于天子,互相兼并,出现了大国“抉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同时,天子不能控制“天下”的土地,诸候也不能控封国内的土地,贵族们也无力经营管理他们所分到的井田。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城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 秦朝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郡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公元前216年,始皇下令要人民向政府据实登记所有田地,按亩纳税,这是秦王朝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焚书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烧掉六国史书、《诗》、百家语;仅保留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第二年,有些儒生和方士对始皇不满,秦始皇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阳坑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并归纳其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相比秦朝社会发生的变化。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经济萧条,盗贼猖獗。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以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他还亲自参加劳动,劝课农桑。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且两代仁君一贯如此,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受到感化,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摘编自黎芸《析文景之治》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改变了隋朝末年社会破败不堪的局面。贞观王朝对商业不歧视,给商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使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眷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采用和亲政策,发展民族关系。贞观五年,唐太宗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增筑学舍1200间,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四方儒士云会京师,高丽、百济、新罗及吐蕃等国君长亦遣子弟来唐留学。 ——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景之治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认识。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各路设转运使司主管财赋与漕运钱谷,设提点刑狱使司负责刑狱及保甲、军器、河渠等事务,设提举常平司掌管主管民政庶务救灾贩恤,设置安抚使司负责军事。路一级各司互不统属,各自对中央机构负责。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实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州的行政长官称知州,并在州府设置通判制约知州。州官的任用实行避亲避籍制度,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三年为一任期。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派遣各路转运使把本路各州的税粮、金帛等如数上交中央财政。同年,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藩镇军权,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师充当禁军。宋代地方制度建设,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权力制衡机制研究》 材料二 元代行省是地方最高地方机构,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城,其长官总揽一省的政事、军务、司法等各项工作。行省长官总揽一省政务,其中相当重视对官员的考核,以达到民族统治的目的。行省虽有大权,但是重大民政军务必须呈报中央,没有中央的旨意无权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兵,还规定定期觐见皇帝述职。元代创立的行省制度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地理因素,既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又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始,直到今天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依然是省。另一方面,元代的行省制度带有浓厚的民族统治的色彩,是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控扼天下而设立的,在设置上不顾同一地理单元内的区域经济联系、文化风俗等因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摘编 自李俊刚、韩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地方行政制度设置的共同之处。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大元气象”。元代文化以各种方式张扬大元国土、国力之大,气象、气势、气魄之大。因“大”而有包容,而和谐。元代疆城广阔,民族众多,宗教多样,各种矛盾与冲突客观存在,但和谐是主导。《西野春游词序》中说:“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乐于心而声于口,长之为套,短之为令,传奇戏文于是乎侈而可准矣。”元曲有所谓“不讳体”,盖指“字字皆无忌惮”的曲家本色、豪放的作品。 ——摘编自查洪德《大元气象:元代文化精神的基本概括》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围绕“元代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