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③处应填写的是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
2. 难度:中等 | |
“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中世纪以后的所有政治体式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学者的这一历史解释强调罗马法 A.已经包含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B.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概括与升华 C.是对雅典政治实践的继承和超越 D.构划了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蓝图
|
3. 难度:中等 | |
特奥多尔•蒙森认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契约论推动了罗马法的产生 B.罗马法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C.罗马法维护了所有罗马人的利益 D.罗马法的产生包含着隐性契约关系
|
4. 难度:中等 | |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C. 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D. 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
5. 难度:中等 | |
卢梭曾经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说明卢梭 A. 倡导个体主义的取向 B. 批判理性的思维方式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 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
|
6. 难度:中等 | |
在英国,1650年一个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粮食大概可以供养1.5个非农业人口,1800年为2.5人,到1860年为6人。17世纪之前英国每个世纪平均遭受饥荒12次,17世纪4次,18世纪5次,19世纪1次。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农业生态环境出现根本好转 B.圈地运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C.工业革命对农业技术的促进 D.新作物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
|
7.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创作于1854年的版画《英格兰的“白人奴隶”》,反映了纺织厂里发生的现象。据此可以判断 A.奴隶贸易对欧洲影响较深远 B.工业革命促进工人的政治觉醒 C.英国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 D.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
|
8. 难度:简单 | |
下图中,英国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B.工人生产热情的提高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市场扩大和技术革新
|
9. 难度:中等 | |
1830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 A. 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B. 孤立了工人阶级 C. 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 D. 壮大了旧贵族势力
|
1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B.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C.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度 D.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
|
11. 难度:简单 | |
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日法》,适用于纺织工厂,规定女工和青少年男工每天工做不超过10小时。三年后,议会再次通过工厂法,规定周一至周五工作10个半小时,周六工作半天。议会立法的变化有助于 A.彻底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B.消除社会阶级矛盾 C.提高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 D.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
12. 难度:中等 | |
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 B.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
13. 难度:简单 | |
多少世纪以来,把某些休闲活动保留给地位高的人,已成为西方社会结构中的一个要素,例如18世纪的农民不跳小步舞,不玩惠斯特牌游戏。19世纪末期以后,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交往的纽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自由主义的传播 C.民主革命的影响 D.社会主义的兴起
|
14. 难度:中等 | |
“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 A.说明法国当时是联邦制国家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C.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 D.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
|
15. 难度:中等 | |
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的成本为50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明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C. 垄断组织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16. 难度:中等 | |
“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心理层面的时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形式层面的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作为整个精神文化核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民族精神层面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影响和变革。”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宗教改革主张“教随国定” B.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 C.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之光 D.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
|
17.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850年、1870年英、法、德三国蒸汽动力的增长对比,这说明数量(万马力) A.英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最为迅速 B.法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起步最晚 C.德国国家统一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D.英法德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
18. 难度:中等 | |
在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海外投资年均回报率为5.72%,国内投资年均回报率为4.60%。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60%。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英国 A.率先开始了大规模资本输出 B.资本输出以欧美为主要场所 C.工业制造业的步伐相对放缓 D.丧失了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
|
19.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图。这反映出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缓慢 B.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 C.英国依然保持全球贸易垄断地位 D.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交流原则确立
|
20. 难度:中等 | |
《南京条约》签署后,时任江苏布政使李星浣看到条约后评论:“闽江南钞寄合同,夸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由此可见 A.清朝部分官员尚未正确认识战争失败的原因 B.清朝部分官员已经形成现代国家主权意识 C.清朝部分官员仍以传统观念看待中英关系 D.清朝部分官员充分认识到中英签约的危害
|
21.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860 年前清朝洋纱占土布用纱量的比重不足 1%,1894年增至23.4%;1860年洋布占全国棉布比重为3.2%,1890年国内开始有少量机织布的生产,1894年洋布和国产机织布占全国棉布的14.2%。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然经济在缓慢地瓦解 B.列强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影响 C.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 D.洋纱洋布排挤土纱土布的进程一致
|
22. 难度:中等 | |
雍正时期,清廷限制民间开矿,朝廷垄断了一批获利甚多的矿产。1872年,李鸿章以 洋务企业需外洋煤铁极多为由,建议清廷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开发本国矿产资源。清政府 采纳其建议,决定在部分地区试办。这一变化反映了 A.废除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工业文明冲击农业文明 C.适应创办民族工业的需要 D.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
|
23. 难度:中等 | |
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摘自《孟子》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 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自秦以来,大一统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根本价值诉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 主轴。“大一统”既是历代封建王朝追求的目标,也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从政治框架的理想 构建、严格吏治、重视民本、德法相依等诸多措施,到血缘历史文化的认同,“大一统”深 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内涵。 材料三、中世纪的欧州,教权不断扩大。11 世纪末至 13 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4、16 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5、18 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擅变》 (3)阅读材料三,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
2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15年,英国土地贵族控制的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而因为麦价很少高过80先令,一般都在50-60先令之间,所以“谷物法”一直是起作用的。 ——据夏炎德《欧美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到1815年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这一政策。但到19世纪前半期,强大的英国工北已经不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相反地,这个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英国工此的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后,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一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到1864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被取消了。在1846-1849年间,议会又取消了200多种左右的商品进口税。 ——据吴于虚、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谷物法"废除后,外国农产品大量涌入英国市场,使英国农场主受到外国廉价粮食竞争的严重威胁,但英国农业仍然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逐步建立起来,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各种农北机器陆续出现,并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在推广优良畜种、增加种植品种、改进排水方法等方面也都有进展。1850—1870年间,英国农北产量增加一倍。 ——刘淑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谷物法”的废除表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谷物法”废除后英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你认为哪一个更具历史意义?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