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太师吕尚父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他到营丘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材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西周经济文化的发展 B.制衡各种势力稳定政治局势 C.造成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 D.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直接管理
|
2. 难度:中等 | |
汉初陆贾认为:“恶政生于恶气,恶气生于灾异。蝮虫之类随气而生,虹蜺之属因政而见。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变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虫灾生于地”。这一思想 A.推动了汉代儒学的发展 B.反映了当时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C.说明政事受环境的影响 D.迎合了汉初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
|
3. 难度:中等 | |
庙会,又称“庙市”,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在佛教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庙会兴起于中唐以后,在宋代十分盛行。庙会的兴起反映了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佛教受到政府监管 C.市坊管理体制崩溃 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
4. 难度:中等 | |
日本学者内田直作说:“无论如何,明代的朝贡贸易,不论是贸易政策上或财政政策上,都没有重大价值,只举扬所谓朝贡礼的服从关系而已。”这一看法 A.掩盖日本对华侵略的野心 B.旨在要求平等的对外交往 C.揭示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 D.体现了明朝对海关的管理
|
5. 难度:中等 | |
1852年上海总人口为54.4万人,1865年初,上海总人口增加到69万多人。导致上海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A.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 B.自给自足的经济解体 C.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 D.近代民族企业的创办
|
6.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1908年的漫画《空生梦想》,将繁体的“憲”字一分为四个新字,“空,生,梦,想”。该漫画说明作者意图 A.宣传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B.揭示预备立宪的虚伪性 C.发动群众推翻清朝统治 D.鼓吹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
7. 难度:中等 | |
1927年11月党中央对农民暴动问题作出指示:“农民暴动以后,如果专意占据县城而忽略乡村中土地革命的根本工作,不去发动更多更广的群众,不使群众自己取得土地取得政权,那么这便是军事的机会主义”,材料反映了中共 A.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不断丰富民主革命的理论 C.受“左”倾冒进主义路线的影响 D.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束缚
|
8. 难度:中等 | |
一五计划期间,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约占75%,矿产品和机械等工业品约占25%,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资金 B.国民经济比例面临严重失调 C.对外开放的格局开始形成 D.农业改造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
9. 难度:中等 | |
洛克认为:“自然法是所有的人、立法者以及其他人的永恒的规范。他们所制定的用来规范其他人的行动的法则,以及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行动,都必须符合于自然法……既然基本的自然法是为了保护人类,凡是与它相违背的人类的制裁都不会是正确或有效的。”材料表明 A.他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 B.罗马法成为近代立法规范原则 C.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颇受重视 D.自然法高于人定法和人定权力
|
10. 难度:中等 | |
英国1787—1796年间食物开支在总支出所占的比重为73.5%,1830—1839年占61.5%。人们的休闲活动五花八门,酒馆、咖啡馆、戏院、公众演讲、音乐会、展览馆、运动场、妓院……都成厂许多人光顾的地方,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机械化业已实现 B.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C.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D.个人主义精神的泛滥
|
11.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苏联粮食产量情况表
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A.已摆脱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新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D.浮夸现象日益严重
|
12. 难度:简单 | |
受自然科学的启发,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因此他们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之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感觉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能够体现上述绘画风格的是 A. C.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迄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之前,中国学者对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的编排已基本完成,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渐成中国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早在汉代,司马迁就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较早提出“禹兴于西羌”之说。继司马迁之后,皇甫谧《帝王世纪》将西羌的祖先与传说的大禹相联系。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过程中,夷夏之间的界限逐步消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逐步加强。明清之际,就连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黄宗羲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念,积极申论“蒙古亦中国矣”的观点。综上可知,历经唐宋元明时期,从饮食、衣服、社会经济生活到礼教,中国境内各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摘编自周书灿《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 材料二 虽然“中国”一词的产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4世纪。但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它的大致意义是泛指同一文化的“诸夏”民族。自秦统一中国以后,当然更增强政治统一的意义,而于主权一概念,一直到19世纪,只有天朝在朝贡制度下之宗主权观念,而无列国并立主权国家之观念。但是到1895年以后,主权观念日渐成熟而普遍,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迅速发展。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均反映出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这也正代表主权观念所充实的民族主义思想。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文化不断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
14. 难度:中等 | ||||||||||||||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首次出版于1726年。
从材料中提出炼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5. 难度:中等 | |
材料 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宣布实施法币法案以后,法币成为国民政府统治区流通中的统一货币。抗战期间,由于法币发行量不断膨胀,致使物价飞涨,币值一落千丈。到1948年8月,法币流通量已达到640万亿元,为抗战前1937年6月的45万倍,法币的信用完全破产。为了挽救由于法币破产所引起的国民经济崩溃的局面,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法规。在《金圆券发行办法》中规定:发行20亿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但是,由于金圆券和法币一样,没有其他货物做准备,再加上国民政府统治区的日益缩小,财政赤字的继续增长,致使金圆券的币值迅速下降。仅到同年11月10日,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的发行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元的限额。11月11日,国民政府又出台了一个《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宣布金圆券的发行总额将不以20亿元为限,而“另以命令之”。此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到11月底已超过30亿元,12月超过80亿元,到1949年4月又超过1900亿元,到5月18日,金圆券发行总额已达到98041亿元。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几乎成为废纸。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历次重要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联合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种形式,维和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为最终政治解决冲突创造条件后就应离开发生冲突的地区。它的进驻与活动,需由安理会或联合国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然后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织;进驻后,一旦该国政府提出撤军要求,必须立即撤出。它不同于一支真正的军队,它没有战场,没有敌人,是一支政;台外交部队。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执行任务时,除进行自卫外,不得擅自使用武力。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维和部队方队首次亮相。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在联合国7个维和任务区,2500多名中国军人守护在最危险的地方,还有8000名维和待命官兵随时听令出征。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先后有13名维和勇士牺牲在异国他乡,中国军人用生命和热血彰显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新京网报(2019年10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维和工作的意义。
|
17. 难度:中等 | |
材料 元嘉六年七月裴松之奉召写成《三国志注》。裴松之随注书呈给宋文帝一份《上三国志注表》,这是他对注书工作的总结。首先,裴松之肯定了陈寿的著作。认为它叙事清晰,取材审正,是当时的一部“嘉史”。同时,他指出陈书有过于简略、以至脱漏很多重要史实的缺陷。最后,裴松之陈述了自己作注的指导思想,并把注文概括为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裴注也包括一般注书的内容,即文学的训诂、名物的诠释、书稿的校勘等方面的注文。裴注所征引的材料 不但面广,而且首尾完整,不似其他引书那样割裂剪裁,断章取义,尤为重要的是裴注还保存一些亲身见闻的资料。《三国志注》的不朽还在于它开创了史注新法。后世不少人仿效裴注的体例进行注史,如宋人王暤的《唐余录》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裴松之对中国史学史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