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周天子分封诸侯,要求他们“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构建了新制度,朝廷任命郡守、县令,警告他们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以宗法制为基础 C.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D.以井田制为基础
|
2. 难度:中等 | |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A.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D.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
3. 难度:简单 | |
“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近年“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
4. 难度:中等 | |
《唐会要》记载,李素立归家守孝,按规定应免除官职,但唐高祖李渊特敕有司“夺情”(即免于守制),授予七品清要官。主管部门拟授雍州司录参军,李渊认为“此官要而不清”。又拟授秘书郎,李渊说,“此官清而不要”。后改授侍御史,李渊才满意。据此,以下对“清要官”解释正确的是 A.古代官员归家守孝时的官名 B.兼有参军和秘书职能的官员 C.品级不高但职位显要的官员 D.为官清廉被授予要职的官员
|
5. 难度:困难 | |
“司”本是唐代六部下属的官名,但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往往因财政困难,甚至有宰相自兼司职的。在宋代又变成政府财政权专握在司的手里,独立设置“三司”机构。宋代三司的设置 A. 只是为了分割宰相财政权力 B. 使政府职能发生部分转变 C. 调和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D.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6.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 A.是由秦始皇最早创立 B.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
7. 难度:中等 | |
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则在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 A. 宗法制崩溃 B. 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C. “仁政”思想消失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
8. 难度:简单 | |
《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A. 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 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 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 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 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 C. 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D. 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
|
10. 难度:中等 | |
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该认识 A.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 B.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
|
11. 难度:中等 | |
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 C.进行社会风俗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
|
12. 难度:困难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这反映了 A. 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 B. 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 C. 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 D. 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
|
13. 难度:困难 | |
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
14. 难度:中等 | |
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映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力“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西方记者的报道令大其词,的是想推卸责任 B. 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充成果 C. 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 D. 两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
|
15. 难度:困难 | |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
16. 难度:中等 | |
马勇在《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中写道:“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是民国初年的一个美丽传说。这个传说为中国人赢得了无数的赞美和荣光。”下列史实,不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孙中山废除帝制,倡导共和,创建中华民国 B. 袁世凯劝退清帝,赞成共和,化解南北对峙 C. 孙中山信守承诺,辞职下野,让位于袁世凯 D. 袁世凯尊孔复古,废除共和,梦想恢复帝制
|
17. 难度:中等 | |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到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以1919年5月4日为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开始传播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从而为中国革命的方向指明了道路。据此可知 A.十月革命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运动 D.政治运动与思想文化运动可以相互促进
|
18. 难度:中等 | |
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后,日本代表牧野伸显担忧:“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上述信息可知五四运动 A.中国代表出于个人立场拒签和约 B.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 C.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觉醒 D.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
19.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1927年3月中共党组织状况统计表。对该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北伐战争改变了中共党员的主要来源 B.中共根据北伐战争的需要来发展党员 C.国民大革命导致工农运动发展不均衡 D.北伐战争后期中共吸收党员较为盲目
|
20. 难度:中等 | |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清共”行动,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18日,毛泽东在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而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直接发动秋收起义,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开始建立人民军队 B. 积极探索革命道路 C. 转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注重总结失败教训
|
21. 难度:简单 | |
1956年,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作了如下评语:“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的。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则是基本正确的。”这一评语说明 A. 初创时期党在理论上尚未成熟 B. 社会主义是党的最终目标 C. 一大制定的奋斗目标是错误的 D. 共产党最初排斥民主革命
|
22. 难度:简单 | |
“军民一家,鱼水情深”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下图体现了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人民对红军的援助 B.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对人民的援助 C.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对解放军的援助 D.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对人民的援助
|
23. 难度:中等 | |
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D.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
24. 难度:中等 | |
“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能占据满洲,完全是国民党军阀投降帝国主义的结果。只有工农劳苦群众オ是真正反帝的力量。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オ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9月19日发表此宣言的主要目的是 A.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B.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表明中共坚决抗战的严正立场 D.谴责南京国民政府的软弱无能
|
25. 难度:简单 | |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批评了教条主义错误,肯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战术。在中共历史上首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面对的问题。这次会议 A. 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右倾主义错误 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 提出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D.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26. 难度:中等 | |
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 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 D.民族矛盾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
|
27. 难度:中等 | |
蒋介石1937年9月26日电:“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勋鉴:25日电悉,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徵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材料表明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C.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主战场 D.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
|
28. 难度:中等 | |
抗战爆发以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 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B. 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
29.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陕甘宁边区1937—1940年公粮征收情况如下表所示 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及人均负担表 单位:石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 A. 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 B. 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需要 C.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D. 保障了敌后的粮食供应
|
30. 难度:简单 | |
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A.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
31.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1946年到1948年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的消长,依据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共中央决定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打败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对国民党军队实施战略反攻 D.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
|
32. 难度:中等 | |
“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这是一部影视剧中毛泽东指导某次著名战役的台词,这场著名战役的重大战果是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C.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解放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
|
33. 难度:中等 | |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34. 难度:简单 | |
读某战役示意图,对该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 B.反映敌后战场的形势 C.采用了瓮中捉鳖战术 D.表明了民族利益至上
|
35. 难度:中等 | |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由此可见,七届二中全会 A. 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 B. 标志着中共成为新的执政党 C. 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 D. 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
|
36.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都以反帝反封作为国歌主题 B. 国歌变迁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C. 都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D. 都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
37. 难度:困难 | |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 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 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C.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
38.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主要反映了 A. 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 B. 破除个人崇拜思想的重要性 C.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性 D.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
|
39. 难度:中等 | |
1979年1月,邓小平几次接见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都说道:“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这些谈话 A.否定了《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精神 B.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C.明确表达了“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 D.表明中国维护主权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
40. 难度:中等 | |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 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 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 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 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
41.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政治权利状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 A. 中国政治文明呈现曲折性 B. 中国民主化水平逐步提升 C. 公民权益得到法律保证 D. 国家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
42. 难度:中等 | |
浙江武义县后陈村首创了一个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第三驾马车”——村务监督委员会,其成员由村民代表直选产生,独立行使监督村务的权利。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该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对于上述事实的认识,最恰当的表述是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
43. 难度:简单 | |||||||||||||||
从下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0世纪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大事记(部分)
A.港澳回归促使两岸由隔绝走向交流 B.海峡两岸交流限制在民间交往层面 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联系的加强 D.“一国两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
44. 难度:中等 | |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一带一路”倡议问世至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纷纷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之对接。这说明 A.安全先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的显著特点 B.中国积极开展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 D.上海合作组织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力量
|
45. 难度:中等 | |
梭伦改革时,有意将某些法律条文含糊化,以使争执双方“既然不能从法律得到满足,结果就总是要由陪审员来裁决,既然每一争执都要提到陪审员们面前,他们也就可谓法律的主人了”。由此可知,陪审法庭的设置 A.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 确立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C. 使立法权受到公民的监督 D. 促进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发展
|
46. 难度:中等 | |
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的解释权,常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这一官员的做法 A. 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 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 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D. 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
47. 难度:中等 | |
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D.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
48. 难度:中等 | |
英国人麦考莱指出,“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这次革命的最大“收效”是 A.宫廷政变没有流血 B.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C.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 D.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体
|
49. 难度:中等 | |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C. 工业资本家进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家控制了国家政权
|
50. 难度:中等 | |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立 C.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D.英国、荷兰的殖民扩张——美国南北战争——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
51. 难度:困难 | |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 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B. 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C. 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D. 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
52.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指出:“公社真是奇迹般地改变了巴黎的面貌!第二帝国的那个花花世界般的巴黎消失得无影无踪,法国的首都不再是外国的奴隶主、大地主、暴发户聚集的场所,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受到荡涤……"这一称赞的依据是巴黎公社 A. 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 B. 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 切实维护工农群众的利益 D. 宣布废除财产私有制
|
53. 难度:困难 | |
1895年,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的这一说法 A.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B.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是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反思 D.推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54. 难度:中等 | |
马歇尔计划中任何接受援助的国家将不可免地丧失一部分经济主权,并且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这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根本无法接受,由此苏联拒绝了马歇尔计划,这说明马歇尔计划 A. 促使受援国成为美国的附庸 B. 预示着战后欧洲走向分裂 C. 加速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 D. 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
55.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刊载于法国《世界报》的一幅政治漫画,反映了某一期欧洲与美国关系的变化。该漫画反映出
A.欧盟取代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同盟关系破裂 C.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 D.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
56. 难度:中等 | |
1973年,美国为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新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最终该计划“流产”。材料主要说明 A.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B. 美国丧失霸主地位 C. 欧洲各国与日本结盟 D. 欧洲由经济合作转向政治合作
|
57. 难度:困难 | |||||||||||||||||||||||||||||||
部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情况一览表
根据以上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苏联体育优势长期领先世界 B. 世界各国人民逐渐走向团结一致 C. 政治对体育的干涉越发明显 D. 世界局势缓和冷战阴影逐渐褪去
|
58. 难度:中等 | |
以下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 A.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B.改革者壮大了本国实力 C.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
|
59. 难度:中等 | |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 北魏保守势力反对迁都 C. 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 改革面临层层阻力
|
60. 难度:中等 | ||||||||||||||||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A.A B.B C.C D.D
|
6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筒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6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等 以上表格中的历史事件体现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变化的诸多趋势,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63. 难度:中等 | |||||||||
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