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秦王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谥法”的重新恢复 A.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
|
2. 难度:中等 | |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国林指出:如果说秦始皇完成了孔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遗嘱的话,汉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则确认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这两方面的转型意义重大,使秦汉开始的多民族国家充满发展的活力与自我调适能力。其意在说明秦汉两朝 A.具有历史奠基的作用 B.都以孔子思想治理国家 C.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D.是最有发展活力的时期
|
3. 难度:中等 | |
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在万历年间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显著增加 B.流动人口增加促进手工业发展 C.雇工素质较低制约着经济发展 D.中国开始步入工场手工业时期
|
4. 难度:中等 | |
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为官期间,王阳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伯爵,成为一代名臣。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是由于 A.通过“格心”“致良知” B.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注重“气节”“声誉” D.践行“知行合一”思想
|
5. 难度:中等 | |
著名的大盛魁商号,其创始人之一山西太谷人王相卿,幼年家贫,为生活所迫,曾为人佣工,在清军费扬古部充伙夫,服杂役,后来与山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一起随营贸易,先是肩挑负贩,拉骆驼,后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开“吉盛堂”商号,其后改名为“大盛魁”,几经磨难,终于白手起家,到雍正时大盛魁已经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号了。这反映出晋商 A.开拓进取的精神 B.经商环境的恶劣 C.官商勾结的特性 D.忠义爱国的精神
|
6. 难度:中等 | |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讲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时,总是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但在研究与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还是有必要对两者加以区分。就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封建社会始终维持着强大的中央集权 B.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后期阻碍了社会进步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与专制主义相伴而生,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
|
7. 难度:中等 | |
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江西河口镇“向产细白连史纸,商号用以包裹绸缎各物,近年多改用洋纸,然洋纸粗而有毛,不如土纸之光滑细腻,商呈但取价廉,乐于购用。”材料现象 A.反映了崇洋风气日益盛行 B.说明传统造纸技术的落后 C.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 D.加速了传统手工业的衰落
|
8. 难度:中等 | |
近代某学者指出:“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他呼吁“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力争“开民智,新民德”。该学者应属于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封建顽固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9. 难度:中等 | |
1918年3月,列宁在联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就说到:“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如果我国的革命始终孤立无援,如果其它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这一认识使苏联(俄)开始关注并支持中国革命,其最主要表现是 A.促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 B.支持中国共产党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策划组织中国先进分子发动“五四”运动 D.支持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10. 难度:中等 | |
《良友》画报(1926年诞生于上海)百分之九十的封面都是女性,包括时髦女郎、影视滋系明星、社会名媛等,只要代表着独立、自信的新女性都是封面所要歌颂的女性。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王若梅认为,《良友》牢牢抓住了摩登女性活跃而流动的魅力,在摄影和文字的虚实建构中为女性提供了模仿的对象。这说明《良友》 A.记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B.致力于女性的解放 C.担当起社会启蒙的责任 D.以改良风俗为己任
|
11.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趋势图,曲线D代表的是 A.自然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 C.外国资本主义 D.洋务企业
|
12.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抗战八年来中共领导的对敌作战达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30余万人,民兵达268万人,建立了约100万平方公里、近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该统计主要强调 A.中共已成为抗战中的重要力量 B.中共的壮大主要得益于抗日战争 C.抗日战争改变了国内力量对比 D.敌后抗日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
|
13. 难度:中等 | |
“号外”是报刊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而临时编印的报纸特刊,具有鲜明的及时性。下面是1950年2月15日《新华日报》所编印的号外。据此“号外”可知,当时中国外交 A.明确了与英美等国家的对抗 B.开始确立了“一边倒”政策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D.旨在保证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
14. 难度:中等 | |
中国1978年宪法序言写道:“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准备对付社会帝国主义(指苏联)和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颠覆。”这说明1978年宪法 A.仍然未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 B.正确分析了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 C.纠正了过去有关阶级斗争的提法 D.为后来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
15. 难度:中等 | |
截止到2003年10月,我国95%以上的社会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其中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这说明我国 A.深受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影响 B.国家已经失去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 C.商品市场秩序趋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
16. 难度:困难 | |
罗马法律的自然作用是用来造就一个伟大的民族,而非用来统治这个伟大的民族。它可让罗马人民效忠于共和国,却不能让被征服的所有民族都效忠共和国;它可让罗马的战士骁勇善战、无畏不惧,却不能在不断凯旋之后,限制将领权力;它能让城市不断扩张,却无法将分散的居民凝聚成统一的整体。正如孟德斯鸠所说,罗马失去自己的自由,是因为它把自己的事业完成的太早了。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法僵化导致罗马帝国衰落 B.罗马法没能有效应对领土扩张所带来的问题 C.罗马法随着罗马的扩张被抛弃 D.罗马法能维护统治却无法造就一个伟大民族
|
17. 难度:中等 | |
英国著名地理学家查德哈克卢特在1584年发表的《论西方发现》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英国的雇佣机会将会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作者意在强调 A.殖民地是英国财富的主要来源 B.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殖民扩张便于解决英国失业问题
|
18. 难度:困难 | |
张世英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康德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人权与神权继续斗争的同时,使人权进一步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表明康德强调 A.人的理性意识的重要性 B.人权和神权的斗争永恒存在 C.只有理性才能解放人性 D.理性思想高于天赋人权理论
|
19.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讲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如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研究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是必然的 B.各国采用何种政治体制具有偶然性 C.制度创新需要等待条件的成熟 D.各国政治追求的目标相同过程有异
|
20. 难度:困难 | |
《西欧金融史》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些国家这样做 A.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B.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 C.是消除国际贸易隔阂的需要 D.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
21. 难度:困难 | |
保罗布烈尼斯(P.Bremes)曾说:“在《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及其所产生的物化关系的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同时貝备解放性和压迫性的图景。启蒙运动及其实用主义产物强调的是这一图景的前一面;浪漫主义思潮则强调后一面。而马克思独自将这两者融合为统一的批判视野,"这说明马克思 A.以理性思维看待工业革命影响 B.看清了启蒙运动与浪漫上义的本质 C.理解资产阶级进步的矛盾性 D.调和了理性上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
22. 难度:困难 | |
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金中夏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及其影响仍然很大:一是各国都认同应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二是为了避免竞争性贬值,就应开展多边合作,这种合作体现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二是要使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从属于一种有约束力的规则,而不时基于某些国家的自愿。以上二点 A.来自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功实践 B.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经验与教训 C.是世界经济体系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D.保障了战后世界经济稳定有秩序运行
|
23. 难度:中等 | |
“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出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儿乎无需下达新的补充指令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直立起来。所以,正如有人指岀的:‘断言我们似乎告别了斯大林主义,此话说早了,太早了。’”这说明 A.斯大林主义仍然充满活力 B.苏联的改革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 C.斯大林主义得到广泛拥护 D.改革成败取决于最高领导的态度
|
24. 难度:困难 | |
如图足二战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对漫画最准确的信息解读是战后美苏两国 A.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 B.共同分亨世界主宰权 C.以冷战形式进行对抗 D.争夺重点地区在亚洲
|
25. 难度:中等 | |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全球问题如环境、安全等.没有一个超级大国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周建立在多极合作基础上。这可以印证 A.世界政治俗局已从属于经济格局 B.历史结论中的政治成分相对突出 C.经济全球化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D.经济全球化呼叮更多的国际合作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区分华夷继承了孔子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观念.最显著的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此陈寅恪先生论述道:“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往往以文化来区分.而非以血统论。少数民族汉化了便被视为”“杂汉”、——汉儿”、“汉人”。反之如果有汉人接受某少数民族文化.与之同化.便被视作某少数民族之人。即使后来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统治者也认为应以文化而非血统划分华夏和夷狄,他们认为,只要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就应被视为华夏族的一员。如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 ——摘编自彭杨智《浅论孔子“华夷之辨”的民族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中国传统士大夫仍然以文明优越自居。传统的夷夏观虽然有别种族的意蕴,但其文化色彩更为凸现,“夷”、“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夷夏”框架中构筑的天下格局里,中国是文明的中心,其他国家则居于''夷狄”的从属地位,文明交流上只能是单向度的以夏变夷,而决不可用夷变夏。 郭嵩焘则认为“是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教所及言之。其不服中国礼乐政教而以寇抄为事,谓之夷狄,为其倏盛倏衰,环起以立国者,宜以中国为宗也,非谓尽地球纵横九万里皆为夷狄,独中土一隅,不问其政教风俗何若,可以凌驾而出其上也。”他还认为:“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在此基础上,郭嵩焘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 ——摘编自张晨怡《论郭嵩焘的民族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所述的传统华夷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士大夫与郭嵩焘的“夷狄”观的区别。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郭嵩焘的相关主张。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年至1900年各国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单位:%)
阅读上面表格,提取其中两个国家工业生产发展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28. 难度:中等 | |
材料 追寻历史,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代。……通过对明初至成化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中四百二十七件契约使用通货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明代白银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全面展开,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一征银。在万历初年所谓“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已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一系列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事实上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伴随白银在赋役改革中渗透到整个社会,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场前所未有地更加活跃起来。明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特别是大量外销丝绸和青花瓷,都可以从这里得到根据。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变迁、社会变迁,直至国家财政体系乃至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赋役征银的改革及白银货币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29.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显然,双方在形成一条''和平战线”上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由于彼此间的极不信任,它们没能这样做。英法担心苏联利用与西方的条约扩张东欧,而苏联则怀疑英法不会在希特勒侵略时兑现援助苏联的诺言,结果就是留下苏联单独对抗希特勒。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议会演说中表示“尽管我们有着诸多的矛盾和分歧,但在对抗集权暴力国家这个全人类的问题上一直保持着一致的意见,我可以预见到未来两国并肩作战、奔向胜利的美好场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及他们的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选自''美国之音"的内評备忘录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苏联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面对不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态度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应对?
|
30.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侵华战争中,日寇十分重视宣传战……在华北,日寇先设有“宣抚班”,当占领一个地方之后,由其负责“以演说、唱歌、演剧以至散传单、办报纸等手法,宣传'日华提携'、'共同防共',来论证日本侵华的合理性"……同时,密切军队与民众的关系,而把握民心……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发动反共政治攻势……进一步提高舆论宣传的地位,提出“本党书刊报纸之大量发行,乃为目前最迫切之要求”……服从党的命令,尤为无可旁贷职责”,否则“邪说谬论自必乘隙而入,更形披猖”……抗战爆发后,我党我军积极开展抗战宣传鼓动,但旧有的宣传工作方法,并不完全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亟待改进。 材料二 抗战期间,他发表了20多首诗词……绝大多数以战地、将士为主题,如《太行春感》、《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等……这些诗词无疑体现了朱德对军事宣传的重视。不仅如此,朱徳还多次针对忽视军事宣传问题给予直接的批评……朱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辩证看待宣传的作用,把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关游击区内的宣传方法,朱德概括为文字宣传、图影宣传、口头宣传、行动宣传……但朱德却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八条注意事项,涉及用词、内容、动作、语速、时间、音量、语态、条理等,操作性极强。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朱之江《抗战时期朱德宣传战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德宣传战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朱德宣传战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