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诸侯国开始彼此争霸兼并 B.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C.牛耕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 D.礼乐制度从此湮没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曹聚仁先生说:孔子所说的天,乃是主宰的天;孟子所说的天,乃是义理之天或命运之天;荀子所说的天,则是自然的天,天就是自然。由此可见(     )

A.荀子深受法家思想影响 B.天人合一主张由来已久

C.道家思想对儒学有影响 D.儒家思想均为唯心主义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博士源于战国。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汉承秦制,诸子百家都有博士,其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公元前136年,武帝罢黜其他博士,专立五经博士,除个别情况外,儒家经学以外的百家之学从此失去了官学中的合法地位。博士设置的这种变化(     )

A.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 B.体现了中国重视文化的传统

C.造成了儒家之外学说的消失 D.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宋代书院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下图为两宋书院数量分布图,它表明当时(     )

A.官方儒学教育没落 B.南方成为文化中心

C.北方社会轻视儒学 D.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朝李贽批判程朱理学,指出正是他们阐扬的所谓义理,遮蔽了人的真心真性真情,成为表里不一的假人,圣人的道德说教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也不符合人性实际,成了社会前进的障碍。李贽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闭关锁国的实施

C.程朱理学的虚假 D.传统道德的沦丧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王夫之总结华夏亡于异族的原因是孤秦陋宋。“孤”与“陋”,其核心是猜疑之心,自私之心,最高统治者从完全彻底的个人私利出发,妄图将天下永远控制在一家一人手中。因私而害怕人们造反夺权,因私而诛杀天下贤才,因私而疑天下。这表明王夫之(     )

A.批判君主专制 B.倡导唯物主义

C.推行经世致用 D.主张离经叛道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雅典民主辉煌时代,如何通过语言说服普通民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甚至可能带来权力、声望或至少能免于牢狱之灾。当时许多的自由民,尤其是达官贵人愿意聘请老师学习关于“如何通过讲说说服他人”的“辩论术”和“修辞学”。这一社会现象导致了(     )

A.社会矛盾的尖锐 B.民主因此走向衰落

C.智者学派的兴起 D.法律丧失了严肃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苏格拉底与孔子两人都非常推崇教育,其最核心部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积极且独立地思考问题,获取智慧。他们的不同之处是,孔子是从人的“群体意识”呼唤人们之间的“仁爱”,而苏格拉底是以人的(     )

A.“格物致知”追求自我修养 B.“理性主义”主张哲学为王

C.“社会契约”倡导人民主权 D.“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反思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4世纪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写了许多爱情故事,提出“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宣扬神爱和天国幸福的禁欲主义,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是扼杀人性的。这样的著作反映出当时(     )

A.浪漫主义思潮的盛行 B.禁欲主义思想彻底没落

C.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D.爱情至上成为时代主流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伏尔泰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摧毁教会权威和粉碎“无耻行为”的斗争。孟德斯鸠还专门对天主教的政治影响作了攻击,并通过同时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历史教训来揭露天主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潜在影响。他们的共同目的是(     )

A.揭露天主教会的问题 B.要求宗教和精神宽容

C.铲除宗教的价值作用 D.以三权分立取代教会统治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图为敦煌遗书中印刷品种类比例分析表(统计总计:192件)。由此可知,当时(     )

A.佛学思想理论深得民心 B.西部民间佛教影响颇广

C.印刷术在当地甚为发达 D.印刷术推动书籍的普及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东汉晚期的农书《四民月令》反映了一年12个月的一个家庭事务的安排。有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等内容,还有养蚕、纺绩、织染以及食品加工和酿造等,此外还包括教育、处理社会关系、粜籴买卖、制药、冠子、纳妇和卫生等。此书主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     )

A.自耕农经济的季节性生产 B.租佃关系的运作模式

C.农村商品经济日益普遍化 D.庄园经济的生产生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表明中国古代文学(     )

A.只推崇对社会现实的刻画 B.以阅世深浅见水平高低

C.依托商品经济发展而成长 D.兼具社会洞察和性情表达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包含着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三种字体的“罗塞塔石碑”的发现,使我们得以破解古埃及文明。与之相比,我们所发现曹魏时期的“三体石经”,它(     )

A.体现出方块字形式的局限

B.展现出行、楷、草书法艺术

C.有助于我们破读古文经文

D.反映出书法从自发走向自觉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爱因斯坦在纪念某位伟大人物时说:“他对于西方摆脱教会统治和学术统治枷锁的精神解放所作的贡献几乎比谁都要大。”这位伟大人物(     )

A.提出了有异于神学的“日心说”

B.撰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创设了否定神创论的生物进化论

D.发现了引领电气时代的电磁感应现象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

A. 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 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C. 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D. 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基因工程得到重大发展,对于人类发展史,该工程认为,目前已进行的中国人所有相关基因检测,父系和母系都有来自非洲的基因,同时未发现任何一点与北京人相同的基因。这个研究(     )

A.否定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B.造成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矛盾

C.佐证了人类“非洲起源说”

D.大大加强了非洲人的民族自豪感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862年8月,京师同文馆成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学员招收最初从八旗儿童中挑选,后来从贡生、举人提高到进士、翰林院编修、检讨等正途出身的京外各官,年龄放宽到30岁,也不专限八旗。课程设置先后有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以及外国史地等。这表明京师同文馆在当时(     )

A.受到大众尤其是官员的欢迎 B.促进了传统教育的转型

C.推动中国教育实现了近代化 D.开启了洋务运动的进程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日俄战争后,中国的立宪运动开始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文化事业,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这反映了当时(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君主立宪理论在全国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已经揭开了序幕 D.西方民主观念的影响日益扩大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唐朝后期,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从字顺”“文以载道”。民国初期,胡适、陈独秀等则主张“使用白话文”“文学革命”。两场文化改革的共同背景是

A. 改变文学的形式与内容

B. 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

C. 民族危机下的救亡图存

D. 回归孔孟儒学原典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他指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发表此文的主要意图是(     )

A.宣传民主与科学 B.抨击封建思想道德

C.呼吁青年改造国家 D.强调青年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04年,梁启超在《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其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泉,麦喀士曰:“现今之经济社会,实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之土地而组成之者也……中国古代井田制度,正与近世之社会主义同一立脚点。这反映出(     )

A.梁启超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B.社会主义思想当时影响广泛

C.梁启超对社会主义认识透彻 D.马克思主义在晚清时有介绍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谈民族主义,主要是指推翻满清专制政府。1924年新三民主义的阐释,在谈民族主义的时候,主要则是指反对帝国主义,甚至在解释民权主义时,也与反对帝国主义紧密结合。这个变化反映出(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共可以为共同目标而合作

C.中华民族基本概念的转变 D.当时西方殖民侵略骤然加强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下表为目录内容,它(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方针

B.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尖锐性

C.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D.属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991年,中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学习,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初高中分别毕业于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指示,上海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反映出朱镕基当时

A.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B.纠结姓“资”姓“社”区别

C.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对苏联解体后的问题思考深刻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继承者自居,要重续先秦的“道统”,开宋代“新儒学”之先河。宋代士大夫对国家社会使命感强烈,形成了“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群体自觉。二程推崇《大学》一书,强调格致诚正修齐等个人道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南宋朱熹则撰述《四书集主》,强烈表达希望以道德提升政治的看法。北宋范仲淹、王安石两次变法显示了宋代士人的士气高昂。但南宋权臣排除异已,使士大夫们开始从社会改革的方向寻求出路,如朱熹提倡成立社仓赈济贫困的农民,以乡约维系宗族邻里的秩序,并在书院倡导学问,即是另一种追求经世思想的体现。

——摘编自三民书局《高中历史》

材料二  1919年12月,胡适高屋建瓴地将整理国故与“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一并当作“再造文明”的手段,视为新思潮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而将其纳入到新文化发展战略中来,并予以重要的位置。他不仅对整理国故的意义、原则及方法等作了深入的阐释,并在《红楼梦》等小说考证、白话文学史、古代思想家以及禅宗史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开风气之先的业绩。

1920年,从一战后的欧洲旅行归来的梁启超出版《欧游心影录》,他希望“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然后,“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梁启超全力投入到整理国故的学术建设中去,出版了《儒家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陶渊明》等著作,仅两年间连续讲演中国文化学术,在200次以上。

——摘编自秦弓《“整理国故”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新儒学”的新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变化,并分析“整理国故”运动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和民国时期在思想创新中弘扬传统文化的异同。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4年,自称是“达尔文的斗犬”的赫胥黎发表了《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这引起了留学英国的严复的共鸣,因而决定翻译此书。但严复并没有对原书照搬直译,而是根据需要选译了其中一部分,内容有增减,有改造,且多有“按语”形式的借题发挥。书中他经常引用斯宾寡、达尔文的理论批驳赫胥黎。他赞同赫胥黎关于人不能被动地接受自然进化、而应当自我持存、积极进取的主张,又不同意赫氏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的观点;他同意斯宾塞所认为的自然进化是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又不接受斯氏把人类社会的弱肉强食视为理所当然的强权逻辑。他抱着“唯我所需”的态度,在不同的观点中进行选择、提炼,宣扬的是“适者生存”的绝对性和“与天争胜”的必要性。民族的自决自教、奋发图强,是《天演论》所演绎的主旋律。

在骨子里,严复是一个在传统中寻找未来的“国学家”,对民族文化情怀独钟,他处处颇费心机地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西学的对应物。他认为,能量不灭定律通于《易学》的“自强不息”说;斯宾塞的社会改革措施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他把“进化论”翻译为“天演论”,也是传统“万物一体”的天道自然观和社会人生观的体现。

——摘编自《严复与《天演论》(光明日报200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西方关于进化论的观点,并简要归纳严复对其的基本立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出版《天演论》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对赫胥黎著作的“改造”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的实践基础构成科学与人文相互贯通的契合点。马克思曾深刻揭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自然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说生活有它的一种基础,科学有它的另一种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科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性相关联,与人文拥有共同的人类实践基础,“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在科技与人文的有机互动中,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和现实支撑,使人文精神的现实展开与不断升华成为可能;另一方而,人文精神对科技创新同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摘自刘冠君《科技创新的人文精神要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就“人文与科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