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由此可见,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统治秩序 B.创建中央集权制度 C.借助权术治国 D.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
2. 难度:中等 | |
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重 C.有利于汉代疆域的拓展 D.反映出贵族政治局部复活
|
3. 难度:中等 | |
朱熹《家礼》中规定族田“不得典卖”的原则为后世宗族所恪守,但明清时期迅速增加的族田成为田地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族田频繁买卖的原因是 A.宗族组织的瓦解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等级观念的减弱 D.理学思想的式微
|
4. 难度:中等 | |
魏源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白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这表明魏源 A.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认识 C.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清王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崩溃的结果”,因为“军队、士绅、官员、满族是清朝统治最重要的支柱”,“辛亥前夕已全部动摇”。这一观点 A.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B.淡化了辛亥革命的意义 C.夸大了清末新政的弊端 D.强调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
6. 难度:中等 | |
1916年初,陈独秀撰文说:“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够像法兰西革命那样,成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旨在 A.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 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C.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立无产阶级政党
|
7.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1911~1933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及上海同类工厂数的统计表。该表反映出上海 A.一直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B.经济发展最为迅速 C.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突出 D.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
|
8. 难度:中等 | |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国民党则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提出“欲求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固有赖于本党同志之努力,尤须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同担负”。可见国共两党 A.都强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B.都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 C.都注意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D.都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
|
9. 难度:中等 | |
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
10. 难度:中等 | |
“最初,我们的许多干部都想不通。我们为什么要放弃集体生产共同富裕的原则而去走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不是我们曾经反对的资本主义道路吗?然而,群众却非常热心。”文中“干部想不通”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1. 难度:中等 | |
早期罗马法认为妇女对眼前可能出现的后果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后果往往无法预知,因而规定妇女可以与他人缔结钱款方面的债务契约,但不能与他人缔结不动产方面(无法预知后果)的契约。这一规定 A.保障了法律的公平公正 B.体现了男权对妇女的约束 C.保护了妇女的经济权益 D.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
12. 难度:中等 | |
西欧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认为来世的得救高于现世生活,但他们也歌颂人性的尊严;12世纪的抒情诗欢呼四季之美,赞美爱情的欢乐;13世纪的雕刻家更注意对人类如实描绘,人物雕像变得更合乎自然比例,面部的表情也更加如实。这反映出人文主义在西欧 A.已深入到各阶层 B.源于宗教信仰 C.促进了思想解放 D.历史较为久远
|
13.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后半期,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期间竞相改革。保守党政府通过了《公共卫生法》等法令,对工人的生活条件、劳动环境等进行规范。自由党比较关注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议会一再通过改革法令扩大选举权。这些改革反映出 A.两党纲领完全一致 B.两党都在极力争取工人选民 C.不同阶级实现了权利平等 D.工业革命消除了阶级矛盾
|
14. 难度:中等 | |
近现代某文学流派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下列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A.《悲惨世界》 B.《战争与和平》 C.《母亲》 D.《等待戈多》
|
15. 难度:中等 | |
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意味着列宁 A.对外政策的重心发生改变 B.正式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明确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D.认识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
|
16. 难度:中等 | |
据学者统计,从唐到清,大约开科709次,历史文献中有名有姓的状元有600人(另有599人、592人之说),其中有籍贯可考的,为448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 ——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 注:历代状元数量:唐朝141人、五代16人、宋朝118人、辽朝54人、金朝30人、元朝32人、明朝89人、清朝114人、大西国(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政权)1人、太平天国3人。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1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机构翻译西书时,引入了马达、轮胎等新名词。19世纪70年代后,一些外交官员通过日记、游记,传入了不少新语汇,如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中介绍了国会、会计等新名词。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在吸收西方新知和思想时,也传播了新语汇。这一时期的教科书多由日文翻译而来,生物学、方程式、三角等名词,就是由此翻译引入中国的。当时文章中大量采用新名词,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主持《时务报》,曾使用“压力”、“阻力”等新词。1903年出现了《新尔雅》等专门介绍新名词的专著,其中《释政》一篇使用“权利”、“义务”等日本新语,向国人介绍了全新的国家概念。 张之洞是游学日本和翻译日本书籍的主要倡导者,但在1904年,张之洞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时,专列“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瑞士风”一条。同年《东方杂志》第11期发表《今日新党之利用新名词》,讽刺使用“冒险”、“革命”等新词,称为“营利文奸”。更有人称日本名词入华为灭国灭族之事,力主改新还旧。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晚清新名词的输入”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选 ——据(日)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整理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 ——据(日)小野贤二、藤原章、本多胜——《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皇军士兵们》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军士兵战地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对中国军队伤亡的记述有何差异?你认为哪一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说明理由。
|
1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由单位职工福利、城镇孤寡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共同构成的福利制度框架。建国后的前25年时间内,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一直处于4.3~4.6人之间,家庭养老是当时的主体选择。 材料二 90年代以来,国家政策开始关注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和供给。1993年,民政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首次提出“养老服务”概念。2000年,国办19号文件《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提出伴随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社会化养老需求快速增长。伴随着2000年前后的国企改制,单位制对家庭功能的补充和替代也逐渐告一段落,养老作为家庭功能之一正式走向了社会。截止2017年底,我国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数占比已达到45.7%,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以上均摘编自李璐《我国70年养老模式的变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养老制度的变化,并指出导致变化的主要因素。
|
20.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6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将进口税提高到占征税商品值的60%。法案一经实施即有33个家提出抗议,7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1年底,参加抵制的国家达到25个。法国和意大利提高汽车的关税,印度提高布匹的关税。到1931年底,欧洲各国进口税比1929年提高60%~100%。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美国曾与一些国家就在互惠的基础上削减关税谈判并签署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这些分别签署的协议在1948年被转化成一项更广泛的安排,即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最初有23个国家签署,成为战后全球性商业的基础。关贸总协定制订了防止国际贸易中的歧视的规则,确立了处理贸易纠纷的程序,并建立了个框架性安排,使各国通过旨在降低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的旷日持久的讨价还价会议期(即所谓“回合”)继续进行谈判。到20世纪90年代,有超过100个国家参加了谈判。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实施《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案》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关贸总协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