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 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 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 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这说明

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B.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

C.文献资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

D.实物史料可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由此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仁者,爱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有教无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这一理论

A.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

B.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C.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

D.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皇帝

举措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汉武帝

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A.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A. 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    B. 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 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    D. 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 消灭异端学说

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D. 繁荣学术文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A. 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 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 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 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明代吴承恩以前人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了一部结构优美完整的神魔小说。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只是这种本心。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精微大义,只会使人迷惘。”这则材料隐含的哲学主张是

A.万物源于“天理”

B.心即理也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妹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

A.反对专制统治

B.主张男女平等

C.彻底批判儒学

D.赞同女子参政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B.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

D.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 接受了进化论思想 B. 体现了他中学西用观点

C. 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 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A. 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C. 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 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的问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 )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A. 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 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 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 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文化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指出明清小说产生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文学流传的认识。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