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A. 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 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 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 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
2. 难度:中等 | |
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 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 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
|
3. 难度:中等 | |
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宣扬“重义轻利、舍生为义”,荀子强调“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这表明先秦儒学旨在 A.主张强化仁义道德 B.要求规范社会秩序 C.呼吁缓和诸侯纷争 D.意图强化中央集权
|
4. 难度:中等 | |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
5.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廉一名。这表明汉武帝 A.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 B.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D.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
|
6.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 A.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 B.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塞 C.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 D.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
|
7. 难度:简单 | |
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A.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
8. 难度:中等 | |
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A. 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
9. 难度:中等 | |
宋初,范质等三位宰相同日辞职,宋太祖随后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遇到一个问题: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太祖本要自己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最后,由领有“同平章事”(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道诏书。这说明当时 A. 皇权急剧膨胀缺乏有效制约 B. 政治运行程序僵化繁琐 C. 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 宰相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
10. 难度:中等 | |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 C.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
11. 难度:中等 | |
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 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B. 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C.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D. 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
12. 难度:中等 | |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B.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 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
13. 难度:中等 | |
明代中期太仓州所属嘉定县外冈镇,“土瘠则秋收必薄,故躬耕之家,无论丰稔,必资纺织以供衣食 ……每夜静,机抒之声,达于户外”如此,城中居民亦然。这反映出 A.江南商业发展小农经济的衰退 B.城乡商业发展农村市镇的兴起 C.商业发展家庭区域性分工明显 D.家庭手工业品顺应市场的需要
|
14. 难度:中等 | |
康熙帝在养心殿内悬挂自书的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康熙帝此举意在 A.强调君权至上 B.谨防决策失误 C.肯定谏议制度 D.巩固文官政治
|
15.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社会关系简图。据此分析,雅典社会发展前七世纪末——前六世纪初 A.需要解决财产与权利关系 B.应重点关注外国人与奴隶权益 C.必须消除贵族与平民界限 D.应进一步细化社会阶层的划分
|
16.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当弟子们安排他逃走时,他拒绝了,他认为在审判符合法律程序的情况下逃走,这是对法律的践踏,如果人人都学他,那么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这表明 A.雅典法律制度不完善 B.雅典并未真正践行民主制度 C.司法审判缺乏公正性 D.苏格拉底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
17. 难度:中等 | |
古雅典智者学派普高尔吉亚提出: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材料主要说明智者学派 A.忽视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B.其思想带有浓厚理性色彩 C.以怀疑的态度向传统提出挑战 D.力图纠正自己的理论缺陷
|
18. 难度:中等 | |
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总有法与法律之分。 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限制和禁令”。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 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
19.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英国下议院布局图,室内以绿色为主,寓意来自“草根”的平民代表,室内局促狭窄,主席台居下位,外围逐步抬高的议席对其构成很大压迫感,以保证议事按规则公正进行。双方议席前面有一条鲜明的红线,相距2.5米,保证两军对垒拔剑动粗时,刚好够不着。这种议席布局反映了 A. 英国议员独特的吃苦精神 B. 英国两党斗争历来残酷性 C. 英国议员特有的战斗精神 D. 英国议会的民主自由精神
|
20. 难度:中等 | |
1701年英国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天主教徒或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些规定 A. 结束了君主制政体 B. 巩固了民主政治 C. 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D. 违背了自由、平等的原则
|
21. 难度:中等 | |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 A.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B.规定各种权力的制衡 C.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 D.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
22. 难度:简单 | |
1791年,美国批准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规定体现了 A. 各州自治原则 B. 共和制原则 C. 各州平等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
23. 难度:简单 | |
参与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古文诺莫里斯曾说:“我们实在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下列对美国总统的相关表述,符合这一言论的是 A.总统是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法院批准,总统可否决国会的立法 C.总统是政府首脑,完全掌握国家行政权 D.国会批准,总统可与外国缔结条约
|
24. 难度:中等 | |
18世纪末,同法国作斗争几乎成为欧洲各国一切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的中心问题。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 工业生产领先欧洲 B. 实行殖民扩张政策 C. 掀起反封建的浪潮 D.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
25. 难度:中等 |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当时 A. 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 C. 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 D. 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
|
26. 难度:中等 | |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表明法国 A. 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 B. 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 C. 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 D. 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
27. 难度:困难 | |
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 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 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 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
28. 难度:中等 | |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腾堡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A.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B.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
29. 难度:中等 | |
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法国,在煤钢领域,克虏伯公司、蒂森公司以其规模庞大而声名显赫;化工领域,德国的合成燃料产量占了世界的一半左右;交通运输业,德国的铁路长度在中西欧都首屈一指。这一时期德国的进步主要得益于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完成 B. 政治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C. 对海外殖民地的倾销和掠夺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30.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从1851年至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家们的艰苦探索 B. 启蒙思想的影响 C. 殖民争霸战争的刺激 D. 政治体制的调整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一上台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地主经济机制,这就势必要求科学技术来适应其各种各样的需要。著名的“三大发明”,就是为宋代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宋代农民和工匠所受封建国家赋税剥削虽较前加重,但他们获得了比以前要安定得多的生产环境,这种环境极有利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宋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如苏颂领导的水运仪象台的研制,掌禹锡领导的医书的编纂,都是典型的例子。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科技史求索》 材料二 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都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步。唐宋之间的变化之所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就是因为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变化的层面比较多,但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严格地说,这种变化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不是什么“近世”的变革。 ——李建《唐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2)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宋朝相比唐朝发生的显著变化。
|
3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
3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综合运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运用中外史实,史论结合。)
|
3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