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从《史记·殷本纪》记载看来,商代所行的是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的王位继承制。“父死子继”之制还为其后的周朝所承袭,并规定嫡长子传子继统。由此可知,商周时期

A.王位传承较为平和 B.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C.分封制延续性明显 D.权力集于君王手中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图分别是秦和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利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

A. 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 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C. 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D. 满足男子参政愿望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这一规定,实质上说明《十二铜表法》

A. 是一部野蛮的习惯法

B. 保护私有财产

C. 内容相当广泛

D. 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763年4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被少数贵族控制的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在1768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

A.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B.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

C.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

D.国王执政的合法地位受质疑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进步。”他评价的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表内容依据美国宪法部分条文整理。该表体现了美国实行

 

授予联邦的权力

禁止联邦行使的权力

保留给州的权力

1.征税权

2.办理外交和缔结条约

3.建立陆军、海军

1.不得对从任何州输出的商品征税

2.未得到州的同意,不得改变州疆界

3.在商业上,不得给予任何一州优惠于他州的待遇

1.管理州内工商业

2.制定和改变州法律

3.保护健康和安全

 

 

A. 君主立宪制

B. 责任内阁制

C. 中央集权制

D. 联邦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以下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协定关税

C. 领事裁判权

D. 赔款2100万银元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这段话强调的是

A.要理性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B.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

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摇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政府兵力无法到达武汉。这反映出

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D.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 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 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 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A.“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B.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 甲午战争爆发 B. 中华民国建立

C. 抗日战争爆发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依据是

A. 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C.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就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斗争目的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材料意在强调

A.西戴自治区成立于建国之前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C.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元朝宣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59年,台湾当局“外交部”这些提法的改变(见下图)反映出其

A. 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B.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C.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 对“一国两制”原则的响应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D.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47年4月欧洲爆发战后经济危机。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C.苏联组织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D.西欧洲六国成立经济共同体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

——《顾准文集》

材料二  《1871年德意志宪法》规定: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并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帝国军队由皇帝统帅,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四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1)依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1年德意志宪法》的积极意义。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临时约法》如此设置分权的目的,并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

(4)中共十八后,习近平主席发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声音。根据材料四归纳提炼中国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规定。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玩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1921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一场运动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运动。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看法与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