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的热议。影响今天中国人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
2. 难度:简单 | |
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据此分析可知,魏征当时任职的部门可能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
3. 难度:简单 | |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 B.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
4.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
5. 难度:简单 | |
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是 A.河北 B.江西 C.陕西 D.四川
|
6. 难度:简单 | |
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权力机构是( ) A.内阁 B.六部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
7. 难度:简单 | |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代表两种不同文明 B. 古代的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 古希腊人的一部分是指雅典全体居民 D. 古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制度
|
8.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奴隶参与了立法 B. 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
9. 难度:简单 | |
“罗马人的办法是……不但把交易权、婚娶权和承继权给予愿入籍的人,而且还把选举权和任官权给予这种人,并且这种的授权其受者不限于个人,一个家族也可以受这些权利,不但如此,一城的人,有时一国的人也可如此得享罗马公民的权利。”由此表明,当时的罗马实行的法律是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
10. 难度:中等 | |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大不列颠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驯服专制王权指的是 A. “光荣革命”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1832年议会制改革
|
11. 难度:中等 | |
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 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加入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 作为自由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目的在于( ) A.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B.消除大小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
12. 难度:中等 | |
某宪法被认为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在这部宪法之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13. 难度:简单 | |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宰相 A.任期由皇帝决定,并对皇帝负责 B.由皇帝提名,联邦议会选举产生 C.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立法大权 D.由帝国议会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
14. 难度:中等 | |
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英、德、美、法 B.英、德、法、美 C.英、美、法、德 D.美、英、法、德
|
15. 难度:中等 | |
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者对《南京条约》的不同认识说明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16. 难度:简单 | |
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7. 难度:中等 | |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这种情况得以转变是在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在一首诗中说:“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下列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A. 此诗描绘的情景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 B. 此诗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C. 此诗反映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共商建国大计 D. 此诗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野蛮侵略
|
19. 难度:中等 | |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较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
20.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
21. 难度:简单 | |
德国商人拉贝在其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到:“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拉贝经过的“市区”是指今天的 A.北京 B.南京 C.武汉 D.广州
|
22. 难度:中等 | |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极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行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为迁都重庆作了全方面准备 B.粉碎了日本掠夺资源的企图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23. 难度:简单 | |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这里的“转变关头”是指( ) A. 抗日战争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解放战争
|
24. 难度:中等 | |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
25. 难度:简单 |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某个制度,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该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民主制度
|
26. 难度:中等 | |
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并留足了参与共建的空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 A. 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 B. 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 C. 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 D. 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
27. 难度:简单 | |
“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
|
28. 难度:中等 | |
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这里的“遗憾”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D.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
2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在杜鲁门主义之下,“美国战后对外进行干涉的整个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这项原则。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几条根据战略和经济需要提出的更具体的理由。”该学者旨在强调 A. 杜鲁门总统是美苏冷战的真正挑起者 B. 杜鲁门主义成为推行美国霸权主义的借口 C. 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D. 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
30. 难度:中等 | |
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A.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批评冷战政策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回答: (1)材料一出自何处?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是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不得摘抄原文)如何看待材料二的内容? (3)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请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说明。
|
3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图表 材料二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1999年讲话 (1)材料一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