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更是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后,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形成 C.儒学社会功能加强 D.社会转型期的需求
|
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按照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标准进行统计,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 A.西周贵族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C.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进步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
|
3. 难度:中等 | |
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 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B. 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C. 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D. 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
4. 难度:中等 | |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在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等。下列对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基础,表述准确的是 A.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外儒内法,王霸杂用
|
5. 难度:中等 |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其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A.强调人伦天理 B.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C.提倡知行合一 D.主张先理后物理论
|
6. 难度:中等 | |
“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专制权力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B.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结合失去活力 C.程朱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D.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
7. 难度:简单 | |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是以描绘曹操、孙权、刘备三股力量发展为主体的作品,西晋《三国志》以最终完成统一的曹魏为主角,但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则以刘备一方为主。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B.《三国演义》秉笔直书 C.反映市民阶层的愿望 D.外戚干政的影响深远
|
8. 难度:简单 | |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反映资本主义时代要求 B.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反思
|
9. 难度:简单 | |
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者的共同点是 A.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具有强烈的民权精神 C.提出限制集权的理论设想 D.推动了后世社会变革
|
10. 难度:简单 | |
有书法家曾评论某书法作品说:“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有中和之美。”该作品是 A. B. C. D.
|
11. 难度:中等 | |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情景合一 C.诗画合一 D.知行合一
|
12. 难度:简单 | |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其版面内容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其次是路透社电报,再次是报馆主笔(严复)的文章。《国闻报》这样排版的主要意图是 A.减少变法宣传的阻力 B.上传下达以推进改革 C.介绍西学以启迪民智 D.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
|
13. 难度:简单 |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对西方某制度有详细记载:“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若有按时变通之事,则庶民择其要者,敬禀五爵、乡绅大会。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先进人士已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B.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洋事务已有所了解 C.书中记载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 D.书中的“乡绅大会”是英国的上议院
|
14. 难度:简单 | ||||||||||||||||
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诚然如天渊之别,如表所示。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社会形势发生变化 C.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15. 难度:简单 |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历经曲折,成果丰硕。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为1956年拍摄的,被称为“难忘的1956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实施 B.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
16. 难度:中等 | |
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
17. 难度:简单 | |
有人曾意图为被当时视为引发特洛伊战争的祸首的海伦平反。他认为,海伦走到特洛伊的原因是受爱情或被言语说服。“如果爱情是人共有的弱点,这不是罪过,那只是不幸。”而“言语有能力支配人,能以小成就大,也能博取同情”。下列思想家中,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苏格拉底 B.孟德斯鸠 C.普罗泰格拉 D.马丁·路德
|
18.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戏剧开演前有一些固定仪式,比如:为城邦牺牲公民的子女会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会被请到剧场的荣誉坐席。为了使穷人也能看戏,雅典城邦还要发放观剧津贴。雅典城邦组织戏剧演出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古希腊文化的繁荣 B. 发挥城邦的教化功能 C. 彰显民主政治的人性化 D. 熏陶公民的爱国情感
|
19. 难度:中等 | |||||||||
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产生以上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B.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C.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 D.东西方政治经济发展差异
|
20. 难度:中等 | |
《现代世界史:从文艺复兴到美伊战争》一书中写道:“这场起于哥白尼、讫于牛顿的革命,或许对思想界影响最深…旧的天堂被打破了,人不再是造物的中心,”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牛顿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 B.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促进理性化思维的发展 C.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 D. 思想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相辅相成
|
21. 难度:中等 | |
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A. 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C. 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D. 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
22. 难度:简单 | |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各上流社会的沙龙纷纷以首先朗读伏尔泰的作品为时尚,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王也以与伏尔泰通信为光荣,而伏尔泰的大量作品却大都以反对君主专制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 A.专制君主的言行不一致 B.欧洲专制制度已经衰弱 C.君主标榜民主作为手段 D.启蒙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
23. 难度:简单 | |
“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康德这一说法说明他主张 A.人的重要,人非工具 B.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C.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D.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
24. 难度:简单 | |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刻画了“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发现叔叔于勒由富裕到贫穷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该作品所代表的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魔幻现实主义
|
25. 难度:中等 | |
某些画家特别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这种美术风格始于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后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样一个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建起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异同并作简要评价。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有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宏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来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80年代以后村民自治的意义。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的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②侵略——革命模式,其主要观点是由于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激起中国人民反抗;③“早期启蒙”模式,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其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和发展,引发近代化的方式。 运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模式进行探讨(说明:就其中一个模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模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模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