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至春秋时期,家臣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异姓家臣的任用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家臣的职能由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家臣权力上升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家臣制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宗法制的发展完善 D.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逐步增强
|
2. 难度:简单 | |||||||||||||
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A.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 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C.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3. 难度:中等 | |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
4.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商人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二,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优秀的官吏 B.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C.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
5. 难度:中等 | |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该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 A.集体决策、制约皇权 B.分工明确、民主运作 C.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D.宰相权重、威胁皇权
|
6. 难度:中等 | |
元朝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但是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材料中处应是 A.吏部和兵部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中书省和枢密院 D.尚书省和军机处
|
7. 难度:中等 | |
洪武年间“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降至仁、宣二朝,内阁权力虽然有所加重,但大学士“职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明朝中后期,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这些现象表明 A.内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权力系统 B.内阁宦官专权导致皇权不稳 C.内阁与宦官勾结导致明朝政治腐败 D.尚书实际上掌握了行政大权
|
8. 难度:简单 | |
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从中可看出清廷军机处的“廷寄”制度 A. 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 B. 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 C. 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D. 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
|
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提出:(雅典)“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该学者认为 A.公民人人参政导致了政府的低效 B.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腐败的根源 C.雅典政治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D.民主制度提升了城邦至上的观点
|
10. 难度:中等 | |
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一超越 A.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展 B.使罗马居民拥有广泛权力 C.直接导致万民法形成 D.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
11. 难度:中等 | |
1608年,英王詹姆斯一世准备到法院问案,法官柯克当面劝阻说:“陛下没有学习过英国法律……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他还强调:“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这表明柯克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B.重视理论结合实践 C.反对干预司法审判 D.认为教权高于王权
|
12. 难度:简单 | |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这就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 A. 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B. 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C. 总统实际权力大于国会 D. 总统与国会矛盾激化
|
13. 难度:中等 | |
1818年,普鲁士颁布了新的关税法。关税法废除了王国内部的所有关税,实行低进口税、免出口税和征收高额过境税的统一税制。此法规 A. 消除了各邦国间的经济隔阂 B. 形成了德意志统一的国内市场 C. 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的统一 D. 巩固了普鲁士王国的首席地位
|
14. 难度:中等 |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主要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 B.政府开始建立总理衙门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15.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刻此浮雕是因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
A. 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B. 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C. 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D. 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实践
|
16. 难度:简单 |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 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 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
17. 难度:中等 | |
陈旭麓说:“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店员的饭碗。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 A.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 B.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 C.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 D.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
18. 难度:简单 | |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写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对此,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评价:“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以下最能体现“它是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的是 A.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完成了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
19. 难度:中等 | |
“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价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C.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20. 难度:简单 | |
20世纪前期,上海很多工厂职工热衷于自发组织兄弟会、姐妹会和关帝会等,以及加入广东帮、宁波帮和山东帮等地方帮口,希望以这些组织为靠山。这说明了,当时 A. 成立共产党组织的必要性 B.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 上海的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D. 上海的社会治安比较混乱
|
21. 难度:中等 | |
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果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 A.有利于打破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B.改善民生赢得农民的普遍支持 C.保障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D.打击奸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
|
22. 难度:中等 | |
1938年1月31日,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该材料可以论证 A.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D.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
23. 难度:简单 | |
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A.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
24. 难度:中等 | |
《共产党宣言》提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却指出:“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马克思主义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正常赞同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者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这一创新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包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教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
|
26. 难度:中等 | |
近代中国史不同的历史分期体现出不同的叙事体系,历史观念的更新也影响着历史分期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开一条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衡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说明作者以1861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 (3)运用上述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