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 A.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 B.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 C.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
|
2. 难度:中等 | |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中写道“从西周到明清都如此。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君臣官民都是父子,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所以当年海瑞骂皇帝,司法部门就按照‘儿子骂父亲’来量刑。”这主要体现出古代中国 A.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 B.家国同构观念的广泛影响 C.家国一体思想融入法制的特色 D.君权的至高无上性
|
3. 难度:中等 | |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 A.维护周的统治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
4. 难度:困难 | |
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 B. 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 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
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
6. 难度:简单 | |
以下关于古代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说法正确的是 A.秦朝平定岭南并置郡,标志着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B.秦朝在“西南夷”地区,开辟 “直道”,并设郡管理 C.唐朝的道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 D.元朝宣政院是加强对西藏、新疆、青海地区管辖的中央官署
|
7. 难度:简单 |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8. 难度:中等 | |
宋朝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朝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 A.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 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D.有效地清除了官僚系统的腐败
|
9. 难度:困难 |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突出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封邦建国向中央集权转型 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型
|
10. 难度:简单 | |
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行政制度,该制度是 A.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西汉郡国并行制 D.元朝行省制
|
11.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土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导致第二级现象出现的选拔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军功爵制 D.世卿世禄制
|
12. 难度:困难 | |
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界的主要原则是犬牙交错: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反映出当政者着力 A. 简化行政区划层级 B. 保证吏治清正廉洁 C. 防范地方走向割据 D. 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
13. 难度:中等 |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迭经变革,先后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和军机处等。这些变革反映的基本趋势是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机制优化 D.专制皇权加强
|
1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
15.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 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
16. 难度:中等 |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
17. 难度:简单 | |
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社会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A.英国军舰巡查贸易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光绪皇帝逃离北京
|
18. 难度:简单 | |
“命令发下之后,不久……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轮奂辉煌,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这一惨象发生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
1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瀕临灭亡的边缘”。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B.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传教 C.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D.允许列强派兵保护使馆区
|
20. 难度:简单 | |
如图反映的情形应该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法战后 D.甲午战后
|
21.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此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 ) A.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弱国无外交” C.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
22. 难度:中等 | |
近代某西方传教士指出,自清初南怀仁传教士之后,中国江南地区传教陷入困境。但现在“所有江河都将为我们提供方便,我们可以把传教士一直运送到传教国家的心脏”。促使这种情况在中国出现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23. 难度:困难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列强侵略中国以割地和资本输出为目的 D. 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
|
24.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碑,有关这张图片的解释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开始的标志 B.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地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C.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高潮 D.暴露农民阶级局限性最典型的一个事例
|
25. 难度:中等 | ||||||||||||||||
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
26.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 B.义和团运动中 C.黄海海战中 D.左宗棠收复新疆中
|
27. 难度:简单 | |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下列相关抗战史实中说法正确的有 A.淞沪会战中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B.二十九军宋哲元等英勇抗战,与日军拼死肉博,使喜峰口失而复得 C.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率部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
|
28.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C.贏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29.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
30. 难度:中等 | |
2017年初,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反映出 A.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历史评价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D.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转变
|
31. 难度:中等 |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奉代所肜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屮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純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叨元朝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
32.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图一、二、三签订于哪三场战争之后?并分别写出三场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主要史实(从国民党、中共、少数民族三方面举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