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周公的这种天命观

A. 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

B. 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

C. 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D. 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汉初“七国之乱”后,朝廷对王国采取了如下措施。这些措施

措施

内容

措施一

七国之中,除楚国另立王以续其后外,其他六国均被废。

措施二

陆续立其余8子为王,并对原来封王加以调整。

措施三

把“北边郡”“南边郡”收归中央直接管辖。

措施四

剥夺了诸侯王的“治国”权,诸侯王国半独立地位被取消。

 

 

A.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C.激化了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 D.调整了地方行政体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生徒占优势。但因为国学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绔子弟,使得(国家)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学校殆废。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化说明

A.科举制度严重阻碍学校发展 B.士族政治冲击了教育发展

C.教育变革适应官僚政治需要 D.科举录取途径日益多元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C.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尖锐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A. 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B. 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C. 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D. 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出汉初

皇帝

相关记载

高祖时

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文帝时

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

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

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

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有史料记载,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间的怛罗斯之战中,唐朝战俘将造纸术传到非洲和欧洲。但据杜环(735—812年)《经行记》记载,此战唐朝战俘中没有造纸工匠。近年有中亚学者指出,此战前造纸术既以和平方式传入中亚,10世纪时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由此可知

A.《经行记》作为第一手史料更为真实可信

B.中亚学者研究结论形成较晚因而更加可靠

C.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

D.西亚人在造纸术西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四书集注》构建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它为中华文明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促成这一可能性的主要原因是

A. 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理学走向成熟

B. 《四书集注》宣扬继承了儒家“仁、礼”的核心思想

C. 朱熹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

D. 《四书集注》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C.经济中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黄宗羲对儒学品格作了重新赋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承担,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种主张

A.利于切实推动社会发展 B.冲破了先秦儒学的束缚

C.强调满足个人名利之心 D.强调提高君主服务能力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C.后者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体现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体西用是维新派宗旨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 “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 “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C. 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D. 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农民做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工作。”该言论

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B.肯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供了支撑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观察如图(1952年8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识字赛跑比赛。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写出规定的几个字后,才可以起跑)图片说明新中国

A.义务教育已得到落实 B.提升了军队文化素养

C.创新文化普及的方式 D.扫盲教育得以普遍落实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在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这时若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就会依法进行审理。”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B.重视司法审判中程序性民主原则

C.陪审法庭是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 D.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最初,罗马大法官审理案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仅是机械地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然而随着《布艾体亚法》的颁布,大法官被授予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大法官就有了指挥诉讼过程的主动权力。从而,使法官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法律创制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公平”、“正义”对法律进行解释、补充和纠正,这一变化体现了

A.大法官掌握了司法权和立法权 B.司法审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C.司法审判注重保障公民的权利 D.司法程序中形式主义较严重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按照社会道德准则选择的基础上,更应尊重道德选择中的个人意志自由。……行为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德行和恶行都出于人的目的。亚里士多德

A.认为凡是关于手段的行为必定受到道德约束

B.实质上否定道德主张自由意志

C.主张的自由意志实质是德性自愿

D.主张和传统儒家思想的“性本善”内涵相同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美国伯恩斯在《领袖》一文中指出,“他的运动是在没有党派和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也很少有领导者能向他这样戏剧性地唤起人们的意识,或者像他这样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和宗教态度产生如此震撼性的影响。”这一运动

A.使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B.改变了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C.摆脱了人类蒙昧的自然状态 D.摧毁了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以法国为中心的思想启蒙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狄德罗的《百科全书》被称为资产阶级的“福音书”,这次思想启蒙……直接结果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材料表明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社会转型 B.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思想

C.大革命促进启蒙思想传播 D.孟德斯鸠倡导三权分立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英国贵族和议员们在经历了内战与共和的混乱后都认可了君主制,在不打算对其进行结构性更改的情况下,并不想让政治制度发生显而易见的变革,寻求的是法理上的延续性而非革新。这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完善

C.政治中的传统势力强大 D.君主制未发生实质变化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漫画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评议的艺术。仔细观察下面漫画信息,它意在说明

A.邦联制下美国政治窘境 B.联邦宪法导致弊端丛生

C.分权制衡影响政府决策 D.三权分立破坏政治民主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而且是由“遗传(繁殖)和适应(营养)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并提出了反映动植物演化关系的系统树。这表明海克尔

A. 首倡获得性遗传原则

B. 动摇了宗教的统治地位

C. 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

D. 挑战了生物进化论权威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二战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风靡法国知识界。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送惘感、陌生感和孤独感。与存在主义哲学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C.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D.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总趋势,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中就有:“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职业文官。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不断发展,日趋成熟。隋唐以后,政府采取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决不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简单再现。

——摘编自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赃制”带来的政治混乱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

——摘编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确立的原因方面进行中英对比,分析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决不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简单再现”。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与虚伪,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追求爱情与物质享受是人的天性。彼特拉克呼吁人们要热爱尘世生活,认为人的任务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城市和社会。他在《歌集》中,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爱情的美好。……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现世生活的幸福美好。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新文化倡导者不仅再启人的解放运动,而且将之作为民族复兴的首要问题加以讨论,以致个性解放之声一时响彻云霄。李大钊说,只有个性解放,人人“背黑暗而向光明”,才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出于这一认识,新派人士对压抑个性的封建文化施以异常猛烈的攻击,陈独秀那尽人皆知的名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最能体现新派人士对个性解放的激烈态度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摘编自陈廷湘《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艺复兴运动在思想主张方面的不同点,并简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他已经接受了西方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学说,“宣杨放弃个人权利,以国家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为本位,提倡民族国家主义”……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民族主义之发达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材料二德意志民族主义特殊的国情造就其必须经过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步才能最终实现统一:17——18世纪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实现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而拿破仑战争的爆发,促使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转变为政治民族主义,它促成了德意志民族反对异族统治和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之后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最终实现了统一……而这种民族主义使统一后的民族国家难以建立民主政治,结果带上了军国主义色彩,从而使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特点。

—《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梁启超民族主义相比,德意志民族主义中出现的新特点,及对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