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天津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和南方都出现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主要代表有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它们分别位于如图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汉字艺术的产生 B.邻里关系的和睦

C.多元文化的发展 D.宗法观念的形成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思想的古代思想家是

A.老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墨子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 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的体裁是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安史之乱 D.朋党之争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隶属于

A.中书省 B.陕西行省 C.河南江北行省 D.岭北行省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元朝有一部农书,它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这部农书是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授时历》 D.《农书》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在中国的领土。明朝设立管理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是

A.行都指挥使司 B.宣慰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增强了政府的执行能力 D.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学部为清末所建主持全国学政的机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左右参议各一人、参事官四人,分设五司(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十二科。它的成立,标志着

A.革命运动的高涨 B.科举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C.科举制度被废止 D.清政府找到了救国之路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到明和清前期,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是

A.粮食亩产增速较大 B.粮食亩产增速均衡

C.粮食亩产总体均衡 D.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从根本上看是为了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C.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A.军事技术和新的思想文化 B.资本主义和新的工业企业

C.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 D.经济体制和新的政治制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这部法律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

年份

1875年

1905年

1919年

1931年

比重

78.1%

78.7%

65.53%

61.6%

 

 

A.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农村自然经济已经走向了衰亡

C.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D.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新文化运动高举两面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这两面旗帜分别是

A.自由与革命 B.民主与科学 C.自由与正义 D.民主与法治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先后顺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  ②井冈山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延安精神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横线上的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④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人民解放军将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你们现在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此命令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A.从领导工人运动转向工农武装割据

B.从反抗外敌入侵转向根据地的建设

C.从民主革命转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D.从争取民族独立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异”的本质内涵是

A. 不同的民族性格

B. 不同的社会制度

C. 不同的经济水平

D. 不同的生活习惯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和有什么表现?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改组时提出的重要主张。依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经济成份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摘自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至1956年我国经济成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它”是指哪次会议?中国农村在“新的伟大革命”中实行什么制度?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初)

(3)依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提出了什么重要观点?它为党的哪次会议作了重要准备?这次会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材料四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4)依据材料四,概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些成就?综上,谈谈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不懈追求。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