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西周时期一诸侯王死后,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其子女有资格继承诸侯王爵位的是

称谓

大姐(28岁)

大哥(30岁)

二哥(26岁)

三哥(20岁)

母亲

正妻

正妻

正妻

 

 

A.大姐

B.大哥

C.二哥

D.三哥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

A. 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B. 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 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

D. 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记载,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在发布诏令时经常用“朕”作为自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也成了天下的共主,自然而然就会延续周天子的自称,不同的是,秦始皇将“朕”做了制度化规定,即只有皇帝才可以将“朕”作为自称。这反映了

A.秦始皇完全继承了西周的衣钵

B.秦始皇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

C.秦始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秦始皇试图使权力具有神秘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秦代丞相统领百僚,为文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统兵,为武官之长,但无调兵权,调兵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机要、监察百官。秦朝这样安排的根本目的是

A.使官员相互配合

B.让官员彼此牵制

C.保证皇权的独尊

D.调动官员积极性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王侯虽还存在,但只得衣食租税,封土而不治民,封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汉郡无异。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C.引起了诸侯叛乱 D.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矛盾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元代腹里行省长官由中书省兼任,其他行政长官一般由亲王或贵戚兼任。他们的官职、俸禄都与中书省相仿。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领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可见元代行省长官

A.地位高、职权大

B.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C.由皇帝直接任命

D.由中书省临时派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写道:“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于都堂与宰臣赵普同议公事。是月,又敕中书门下押班、知印及祠祭行香,今后宜令宰臣赵普与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轮知。”这表明参知政事

A.是为宰相服务的

B.与宰相轮流执政

C.分割宰相的权力

D.导致了冗官局面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据史载,万历首辅张居正,任阁职十六年,“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亦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蔑如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此时内阁的权力较大

B.皇权受到内阁的制约

C.张居正个人能力出色

D.内阁地位有制度保障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完全秉命于皇帝的旨意拟写传达,不能另立意见,其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这说明军机处

A.是当时最高行政机构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可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D.完全取代了内阁的职能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历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把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部族人物,大量追本于黄帝,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种书写倾向表明

A.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B.史籍记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华夏统一意识逐渐形成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观点

作者、出处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

C.启最终继王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

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 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A. 确保了皇权至上

B. 避免了地方割据

C. 有利于中央集权

D. 建立了官僚政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 设参知政事削弱相权

B. 设置转运使

C. 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D. 杯酒释兵权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胡惟庸之子因在大街上纵马奔车掉下摔死,胡未禀报皇帝就将车夫杀死。皇帝大怒,让胡做出补偿,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这反映了

A.胡惟庸打压内阁

B.胡惟庸家藏万金

C.相权妨碍了皇权

D.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  )

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

B.军事技术的落后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D.英国的坚船利炮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表(单位:人)。由此表可知这次战争(   

战役
 

时间
 


 


 

英法联军
 

中国
 

第一次广州之战
 

1856.10
 

139
 


 


 

15000
 

虎门之战
 

1856.11
 

1380
 


 


 

1700
 

第一次大沽之战
 

1858.5
 

660
 

518
 

1178
 

10000
 

八里桥之战
 

1860.9
 

3500
 

1500
 

5000
 

34000
 

 

 

A.是由英法两国共同发动的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D.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太平天国一方面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另一方面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把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局限

B. 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C. 以“拜上帝会”为理论武器

D. 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

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

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以下是“1901年至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源于

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江苏

45

安徽

17

奉天

5

广东

24

湖北

9

北京

2

浙江

22

四川

11

陕西

2

福建

17

广西

8

吉林

1

 

 

A.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劣

B.近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C.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国际局势演变的不确定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了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指出:这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这一说法指的是中共一大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B.决定中心工作是组织农民运动

C.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D.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

A.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B.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C.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 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全面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关于这次歼敌数目有不同记载。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称“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两万余人”,王秀鑫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称“歼敌一万余人”。这反映出:

A. 同一历史事实可能有不同的历史叙述

B. 事件亲历者的叙述最接近历史事实

C. 绝对客观的历史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D. 历史叙述是不能够再现历史事实的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1938年春,中共领导的山东部队对津浦铁路线进行了交通破袭,使日本华北方面军无法向正面战场进攻,而被迫将主力转向后方施行要点守备,并抽调兵力对五台山等地实行攻势防御。中共的上述军事行动

A. 有利于争取国民党积极抗战

B. 配合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C. 说明共产党已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 迫使日军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中,“日军、伪军、国民党、共产党的小股部队都是摸索前进,没有哪方的情报网络能精确掌握对方的具体行动。”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这主要得益于

A. 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B. 掌握了有利地形

C. 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

D. 贯彻了群众路线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有人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事实上,革命党人的起义和流血一直没有停过,“党人之从事运动者,初不少怠,尤注意军队”。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坚持暴力斗争的道路

B. 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C. 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D. 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危险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

A.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

B.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

D.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通过购买、缴获、自造拥有了更多的新式武器,在太仓、昆山、苏州等地曾出现仿制洋枪的工场。之后,《资政新篇》还呼吁学习西方的“堂堂正正之技”。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顽强抵御外来侵略者

C.曾开展近代化的探索 D.确立了对外开放原则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

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 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C.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详细信息
40. 难度:困难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

B. 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

C. 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

D. 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号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同胞起来呀!”“同胞们起来”掀起的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一二·九运动

 

详细信息
42. 难度:简单

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性表述正确的是

A. 都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是太平天国纲领

B. 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中国近代化

C. 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但均未获得成功

D. 都追求绝对平均主义,建立了民主政治

 

详细信息
43. 难度:简单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详细信息
44. 难度:简单

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 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 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详细信息
45. 难度:简单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A.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 使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详细信息
46. 难度:中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特点的是

A. 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

C. 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

D. 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47.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详细信息
4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胡绳说: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材料二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

材料三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请回答:

(1)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2)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创造了哪些条件?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