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 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 B.儒家反对神权主义 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 D.已具有了人文精神
|
2. 难度:中等 | |
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A.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B.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C.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D.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
3.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由此可见,“独尊儒术”
A. 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B. 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 C. 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 D. 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
4. 难度:中等 | |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 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B.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C. 与社会生产关系紧密 D. 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
5. 难度:中等 | |
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周敦颐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这表明宋明理学 A. 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B.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 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 D. 彻底冲破了传统思想
|
6. 难度:中等 | |
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 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
7. 难度:中等 | |
明代王艮(王守仁为其老师,李贽为其再传弟子)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据此可知,他们都 A.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 B.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 C.继承程朱理学的思想 D.受到世人普遍的赞誉
|
8.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雅典音乐教育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民众艺术品味提升 B.人文精神影响式微 C.文化水平快速提高 D.智者教育理念普及
|
9. 难度:中等 | |
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
10.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开始于德国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据材料可知 A. 文艺复兴的范围在阿尔卑斯山以南 B. 宗教改革的范围在北欧世界 C. 文艺复兴对欧洲现代化毫无作用 D. 宗教改革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
|
11. 难度:简单 | |
卢梭指出“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和他人”;康德认为“幸福与道德的区别是道徳存在的基本前提,因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上述材料表明两者 A. 主张用法治手段维护统治 B. 认为理性是可以被枏互转让的 C. 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 D. 强调自由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
12. 难度:中等 | |
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 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B. 民主革命影响了全社会价值取向 C. 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 D. 启蒙思想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
|
13. 难度:简单 | |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百科全书编写的热潮,开端是培尔编写的《历史与批评辞典》,其后半个世纪就有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波兰文等多种百科全书相继问世。其中英国学者钱伯斯的《百科全书》和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最为著名。百科全书的编写( ) A.促进了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普遍实现 B.实现了大众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 C.有利于民主科学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D.矛头直指欧洲的封建神学世界观
|
14. 难度:困难 | |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
15. 难度:中等 | |
某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2—1676年前后发明二进制。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图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解释二进制数表(见如图)由此可见 A.《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B.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 C.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D.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
|
16.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2019年春节档最受观众欢迎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海报,广大网友称这部电影是中国硬核科幻的里程碑,影片中流浪的地球差点就破木星引力捕获而毁灭,与该情节相关的理论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于论
|
17. 难度:中等 | |
17世纪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的最后阶段带来了一种新的、完全具有说服力的事物的“连贯性”。伏尔泰就曾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的论述旨在强调 A.近代科技促成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B.牛顿定理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 C.牛顿精神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D.经典力学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理论基础
|
18. 难度:简单 | |
据《科学简史》记载,《物种起源》初版的1250本在发行当天就被有识之士购买一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它 A.动摇了禁锢思想的神创论 B.否定了当时对基督的信仰 C.继承发展了早期的进化论 D.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
19. 难度:困难 | |
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主旨的准确解读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C.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第三产业为主 D. 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
20.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初的《浙江潮》杂志发表文章说:“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权派”。陈旭麓先生就此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否定一个而且像浪圈一样一圈比一圈大的联系。其中“变法派”与“自由民权派”的联系,主要体现于 A.“自由民权派”采用了“变法派”的斗争形式 B.“变法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利于革命思想传播 C.在君主是否保留的问题上两派的态度趋于一致 D.“变法派”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辛亥革命运动
|
21. 难度:中等 | |
维新变法期间,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并轻蔑地宜称:“其言即可用,其人必不可用。”这可以用来说明 A. 维新派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学说 B. 变法遭到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 C. 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 维新改革和中国实际状况相悖
|
22. 难度:中等 | |
早期维新人士宣传“西学中源说”。王韬说“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黄遵宪认为,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也源于先秦的墨家学说。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A.天朝上国观念仍未改变 B.顽固守旧势力依旧强大 C.出现西学思潮泛滥现象 D.中学为体思想成为主流
|
23. 难度:中等 | |
1921年,梁漱溟指出,“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子创立的儒学已经成为糟粕 B.人们已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C.新文化运动文化观的极端倾向 D.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
|
24. 难度:中等 | |
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某铁路工厂工人进行扫盲教育。在教识“做工劳动”四个字时,就讲劳动最伟大,劳工神圣;当念到“铁路”两字时就讲中国的铁路权利都让帝国主义侵占去了。此举意在 A.宣传苏俄革命 B.消除文盲现象 C.提高工人政治意识 D.传播民主科学观念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中国思想家产生了强烈的忧虑情绪,出现了激烈的意识争论。这使人联想起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的希腊,以及古希腊出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建的大学传授的是“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和《礼记》,此五经据认为代表了孔子的传统。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种种修正、新的注解和具有真正价值的“概述”。 儒教使之与政治局势相适应,并经受住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压力而存在下去,把它重新塑造成为自13世纪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新儒教。新儒教不仅是对世界作出理性主义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政治和社会伦理体系。直到1912年中国帝制时代结束,新儒教一直是中国哲学中不变的指南和正统学说。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在13世纪占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它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共同价值。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一角度说,历史就是从有趣的故事中悟出生活的智慧。
——据百度百科等 任选一个典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典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并简析晚清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对世界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