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
2. 难度:简单 | |
在西周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 A.周天子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
3. 难度:简单 | |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做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 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④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5.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的一幅历史地图。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 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 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 C. 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 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
6. 难度:中等 | |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 )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
7.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为削弱相权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措施是 A. 频繁任免宰相以防大权旁落 B. 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C. 废除秦朝的中央官制 D. 开始探索三省体制
|
8. 难度:简单 |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的运行机制正确的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 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
9. 难度:简单 | |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
|
10. 难度:简单 |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
11. 难度:中等 | |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二百多个报告,处理四百多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朱元璋忙碌和他采取的哪项措施有关 A.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实行八股取士 C.组建特务机构 D.废除行中书省
|
12. 难度:简单 | |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直接目的是 A. 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适应军事需要 D. 巩固皇权
|
13.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前,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A.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 腐蚀清朝官员 C. 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 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
14.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 )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C.英国有权决定中国关税税率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
15. 难度:简单 | |
晚清诗人张维屏有诗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记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16. 难度:中等 |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B.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C.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D.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
17. 难度:简单 | |
下边这幅图片是一场战争后留下的建筑物残迹。它记录着列强在近代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 难度:简单 | |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半殖民地的体现是 A.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
19. 难度:简单 | |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 B.洪秀全自称天王 C.永安建制 D.定都天京
|
20. 难度:简单 | |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因为它规定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通过国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
21. 难度:简单 | |
《资政新篇》主要反映了 ( ) A.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B.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C.挽救民族危亡,反帝爱国精神 D.资产阶级要求参政的强烈意识
|
22. 难度:中等 | |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
23. 难度:简单 | |
19世纪的爱国诗人邱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这里台湾“成异域”是指 A.鸦片战争中英国占领台湾 B.甲午战争中日本占领台湾 C.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D.《马关条约》后日本割占台湾
|
24. 难度:中等 | |
《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通商 C.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D.设立总理衙门
|
25. 难度:简单 |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
26. 难度:简单 | |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 商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夏朝的制度 B. 周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商朝的制度 C. 夏、商早期制度对西周的影响微弱 D. 夏、商、西周三代的制度是相沿袭的
|
27. 难度:中等 | |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
28. 难度:中等 | |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
|
29.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B.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C.《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
30. 难度:简单 | |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 1851年 B. 1895年 C. 1898年 D. 1906年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法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初期的作用是为了规范氏族或宗族内部的权益分配关系。后来发展、演变成为以共分嫡庶之间权位分配为核心的宗统关系,形成宗法制度。这种制度的最主要特点是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小宗之嫡在本支中为大宗,庶为小宗。在阶级社会中,国家形成,君权产生,宗法理论成为指导政治的思想原则,形成了以宗统为模式和灵魂的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政治制度,这就是后来的封建制度,今天学术界称之为分封制度。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高祖迁于上,宗则易于下。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高祖。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以上至高祖宗,皆为小宗。以其转迁别于大宗也。别子者,自为其子孙为祖,继别也,各自为宗。 ――班固《白虎通义》卷上《德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宗法制度的由来和主要特点。 (2)据材料一、二,分析商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 (3)材料二中所说的大宗、小宗有何区别?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代法律明文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 ——《旧唐书》卷48 材料二:唐人吕志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 ——《新唐书》卷202 材料三:“蒋深,精熟二经,常教授于乡里。” ——[唐]薛用弱《集异记》 材料四:“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字为业。”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五:宋代增城人崔世明,试有司连黜,放弃科举,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 ——清光绪《广州府志》 材料六:宋代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有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 ——清光绪《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对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份有什么限制?实际情况又如何?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宋间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的。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帑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余联沅1894年8月26日《疆臣贻误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 材料二 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帑,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 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的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1)材料一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3)材料三中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