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西周的礼制非常严格,在丧礼中对王朝的三公及诸侯一级贵族的赐谥,由太史负责;而对公卿一级贵族的赐谥工作则由低于太史的小史负责。这一举措(   )

A.保障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巩固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C.维护了周王的专制统治 D.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分封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

C.选官用官权力已收归到中央

D.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唐赵暇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本人也曾在洛阳登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材料从本质上说明科举制

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

B.带动了唐朝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

C.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

D.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通判监督制度 D.行省制度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清末有学者认为“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奸,张居正之专擅”,“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据此可见

A.内阁的设立削弱了皇权 B.内阁大学士掌握决策实权

C.军机处空前加强了皇权 D.军机大臣不参与国事决策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使馆驻兵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许倬云在评价某一运动时说,一方面是汉人的反满运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底层与边陲反抗上层……它采撷了中国民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这场运动(  )

A.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B.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帝国主义力量

C.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是依据

A.《南京条约》附件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揭示出五四运动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社会参与阶层的广泛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26年9月,毛泽东指出:“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基于此,毛泽东

A.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B. 号召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C. 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明确了农民的领导地位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会”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国民党一大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940年3月,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5月,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牺牲;6月。法国投降;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侵略计划;8月,华北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据此,百团大战的意义在于

A.正面战场以阵地战主动出击日军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C.克服投降危险助长敌后军民声威

D.使国民政府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48年8月,毛泽东得知豫东之战胜利的消息后,高兴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当时

A.北平和谈取得进展 B.农村包围城市阶段基本结束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D.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薛君度在《中国外交新论》一书中写道:“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因为自立的前提是自强。”这可以用来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

A.外交方针与具体国情不符 B.推行“一边倒”政策是势之必然

C.急需改变和调整外交政策 D.中立更能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这是周恩来自30年以前的学生时代之后第一次回到西欧,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中率先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六点建议

C.“求同存异”方针 D.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主张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经过22年的不解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主要源于

A.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D.积极开展广泛的多边外交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有诗曰:“国耻深仇,百余载,今朝洗雪。忆往事,全民怒吼,英夷作孽。炮舰侵疆强贩毒,群豪抗敌甘流血。腐清廷,割地又赔银,金瓯缺。龙昂首,英旗撤。存两制,棋超绝。让山河更美,国强民悦。澳岛归来时亦迫,台湾回返疆无裂。待此时,把酒祭轩辕,觞英烈。”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逝世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发去唁电说:“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其中的“一生然诺”指的是

A.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明确“和平统一”的方针

C.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

D.提出实现“三通”的目标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在雅典,公民大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以讨论国家重大问题。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公民大会历时短,每次能讨论的问题数量和能进行辩论的人数极其有限,这与雅典“重大问题要获得充分讨论之后才付诸投票表决”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这反映出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

A.没有真正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B.未将轮番而治落实在实践中

C.不利于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D.使辩论成为重大决策的关键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古罗马西塞罗的法学思想被后世誉为罗马法的精神,他指出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实在法)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表明罗马法的精神基本特点是

A.符合自然理性原则的人文性 B.高于一切民族永恒的适用性

C.随历史发展而完善的进步性 D.依据法律至上判断的准确性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如表为英国1762—1783年内阁首相列表,据此可知

姓名/爵位/任职龄

任期选举

任内其他职务

约翰斯图尔特(伯爵,49岁)

1762—1763

第一财政大臣,上议院领袖

乔治格伦维尔(议员,51岁)

1763—1765

第一财放大臣,下议院领袖

查尔斯文特沃斯(侯爵,35岁)

1765—1766

第一财政大臣,上议院领袖

威廉皮特(伯爵,58岁)

1766—1768

掌玺大臣

奥古斯都菲茨罗伊(公爵,33岁)

1768—1770

第一财政大臣,上议院领袖

腓特烈诺斯(勤爵38岁)

1770—1782

第一财政大臣,下议院领袖

查尔斯沃亷文特沃斯(侯爵,52岁)

1782

第一财政大臣,上议院领袖

威廉佩蒂(伯爵,45岁)

1782—1783

第一财政大臣,上议院领袖

 

 

A.英国尚未形成近代政党政治

B.首相由选民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C.内阁成员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D.上议院贵族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漫画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评议的艺术。仔细观察下面漫画信息,它意在说明

A.邦联制下美国政治窘境 B.联邦宪法导致弊端丛生

C.分权制衡影响政府决策 D.三权分立破坏政治民主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他们认为,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这种体系是最美好的社会的计划。”材料中的“他们”

A.对封建主义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

B.指明无产阶级是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

C.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一些天才设想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870年,法国《喧哗》杂志上刊登了漫画《这次轮到谁了?》、画中的主人公是法国人民,穿在刺刀上剥掉了毛的鹰是破产的第二帝国的象征,杂乱地堆在地上的三角帽、伞、梨等是“帝王陈列馆”的象征。该漫画旨在

 

A. 号召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 宜扬共和政体必胜信念

C. 讽刺帝制追随者的腐朽

D. 表达对普法战争的失望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政治色彩而论,与东欧及东南欧的绝对专制独裁体制相比,不失“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这因为该“宪法”规定(   )

A.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B.宰相由联邦议会产生

C.国家体制实行联邦制

D.皇帝对帝国议会负责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巴黎公社委员会的公职人员都扮演两种角色,既是议员又是行政人员,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A.打碎了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B.具有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性

C.致力于国家政权机构的精简化 D.注重政权管理者的自我监督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1917年国际妇女节当日,彼得格勒50家工厂约13万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后来参加罢工示威群众增至20万。在工人的感召下,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者一边,他们同工人一起,占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被迫引退,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上述事件

A.促使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实现了向无产阶级革命的过渡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了对苏联的新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主旨是加强美苏合作,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政策

A.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B.使美苏实现了战略和解

C.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的恶当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尽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统治,这由于政体不好的缘故,不是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二  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讲到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时,邓小平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他强调:“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改编自金冲及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行“政治革命”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以及新时期民主制度逐渐完善的表现。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1969—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在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虽然这一阶段无论是争夺为主还是缓和为主,或者两者兼备是苏攻美守还是美攻苏守美苏两极格局仍未发生根本的转折,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在悄悄地酝酿着。

——摘编自黄安年《雅尔塔体系与美苏两极世界》

材料三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1969—1985年这段时期,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一股股新的力量”分别指代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