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
2.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593年,雅典鞋匠斯比亚去参加公民大会,但在选举低级官员时,却被告之他只能选举却没有被选举权。由此判断,斯比亚可能属于( ) A.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 D.第四等级
|
3. 难度:中等 | |
崔丽娜在《从群体决策的角度看雅典民主的弊端》一文认为,在感情的驱使下,人们有时会陷入不理智的状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米提林暴动后,雅典人在愤怒驱使下,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第二天,当人们冷静下来,┉┉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对米提林的解决办法。这最能说明雅典民主的弊端是( ) A.民主的范围小 B.原始的直接民主 C.民主决策中缺乏稳定性 D.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
4. 难度:中等 | |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动荡变革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5.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 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 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 C. 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 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
6. 难度:中等 | |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
7. 难度:简单 | |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
|
8. 难度:简单 | |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
|
9. 难度:简单 | |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
10. 难度:中等 | |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
11. 难度:简单 | |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
12. 难度:简单 | |
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 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
13. 难度:中等 | |
据赎罪券价目表:“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这反映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A.关心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 B.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C.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价格 D.公开用欺骗方式榨取钱财
|
14. 难度:简单 | |
2013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6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15. 难度:中等 | |
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深远影响是 A.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B.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 C.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
16. 难度:简单 | |
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表明 A.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民 B.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 C.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D.沙皇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
17.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 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B. 废除农奴制度 C. 推翻沙皇专制 D. 维护农奴制度
|
18. 难度:简单 | |
之所以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由于它(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土地 C.动摇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19. 难度:中等 | |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
20. 难度:中等 | |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
21. 难度:中等 | |
日本倒幕派领袖久玄端曾说过:“英法之所以未能随心所欲地对皇国大动干戈,就是因为中国的太平军声威雷震所致,万一的万一,太平军屈服于英法,英法必将入寇我国。”这表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 A.把反对西方列强入侵作为主要斗争内容 B.牵制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倒幕运动的干涉 C.促使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日本 D.与日本共同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
22. 难度:中等 | |
《海国图志》是魏源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此书后来传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
23. 难度:简单 | |
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 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 B. 中下级武士已演化为资产阶级 C. 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 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
|
24. 难度:简单 | |
伊藤博文于1882年3月去欧洲考察宪法,据记载:“留欧三个月便掌握了制胜自由民权派的理论和手段,他满怀信心的说:充分确立了巩固皇室基础,使大权不致旁落的大道理。”当时最符合伊藤博文意图的是( ) A.英国政体中以国王为国家元首 B.英国政体中的责任内阁制 C.德国宪法所确定的联邦制 D.德国宪法所规定的君主权力
|
25. 难度:简单 | |
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废除身份制度实行形式上的平等 B.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C.殖产兴业 D.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
26. 难度:简单 | |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
27. 难度:中等 | |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并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运动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深厚的封建色彩
|
28. 难度:简单 | |
资本输出是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资本输出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A.主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29. 难度:困难 | |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 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 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 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 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
30. 难度:简单 | |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31.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7~前3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都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涌现出梭伦和商鞅等大批的改革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危机,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贵族)制度遭到了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2)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恩格斯的评价? (3)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
33.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路径。 (2)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订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处。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入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回答: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