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西周人认为延绵宗嗣是后代的义务,以祖先崇拜代替商人尚鬼的信念。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A.家国一体观念强化 B.神权与王权的分离 C.地缘政治格局打破 D.人定胜天思想形成
|
2. 难度:简单 | |
秦朝时囚徒程遂整理和再造的隶书,得到政府的肯定。这是出于当时 A.王朝初建文化宽松 B.文字统一的需要 C.国家事务日益繁杂 D.书写材料的革命
|
3. 难度:中等 | |
西汉前期,大地主被时人称为豪强、豪门、豪宗等。从西汉中期开始,对大地主的称呼雅化为郡姓、大姓、名门、世族等,农民自称为宾客、奴婢、部曲。这一变化反映出 A.自耕农经济削弱 B.农民遭受的剥削减弱 C.豪强地主的衰落 D.礼制重心下移到庶人
|
4. 难度:中等 | |
对于科考取士,山西人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一定的份额“逐路取人”;江西人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材是择”。据此推知,当时 A.科考人才标准变化 B.科举制公正性弱化 C.入仕减少加剧矛盾 D.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
5. 难度:中等 | |
南宋儒生宋伯仁爱梅、种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各种形态,绘成了梅谱。他在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型像一把扇子,就会联想到这个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明。这反映了宋伯仁 A.践行知行合一主张 B.坚持个人独特的求理方式 C.以格物致知的方式来求理 D.对儒学认识存在僵化趋向
|
6. 难度:中等 | |
1840年琦善处理中英关系时,最初给英国人的照会用“天朝大学士直隶总督部堂一等侯爵琦”。但后来仅留官衔成为定例,道光帝也认可他的做法。这一变化反映出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清廷调整外交策略 C.官员爵位身份弱化 D.清廷放弃宗藩外交
|
7. 难度:中等 | |
1872—1890年,洋纱在华销售价格几乎每年都在下跌,最低时下跌1/3以上;洋布在华销售跌价的程度比洋纱更甚,但洋布进口增加不如洋纱迅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家庭纺织业基本实现了商品化 B.机器纺织业得到很大程度发展 C.土布比洋布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D.传统手工纺纱业遭到沉重打击
|
8. 难度:中等 | |
1898年,光绪帝下令重印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令各衙门阅后批注加签。对此,包括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等绝大多数中央级官员既不拥护,也不反对。这表明 A.君主立宪推行受阻 B.官场习气麻木保守 C.变法缺失社会基础 D.慈禧太后反对变革
|
9. 难度:中等 | |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 A.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B.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C.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 D.系统地阐述革命动力问题
|
10. 难度:中等 | |
1935年5月,胡适在一篇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中凄然感叹,“这年头是‘五四运动’最不时髦的年头”,因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使得个人解放,个人解放产出的政治哲学是所谓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这反映出 A. 团结抗日已成为当时民众的共识 B. 胡适主张五四精神要与时俱进 C. 国民党文化专制引发知识界不满 D. 个人主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
11. 难度:中等 | |
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记录写道:“可以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1939年他们认定:“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这主要是因为 A.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 B.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C.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
12. 难度:中等 | |
《汉书·武帝记》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不容谬举”。这说明察举制 A.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 C.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
|
13. 难度:困难 |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A. 发挥了一定的與论监督职能 B. 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 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 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
14. 难度:中等 | |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
15. 难度:中等 | |
《明史·杨巍传》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 A. 上升为法定的中枢机构 B.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C. 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D. 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
|
16. 难度:中等 | |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
17. 难度:困难 | |
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C.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
18. 难度:中等 | |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多年的历史。这种剧烈变化反映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
19. 难度:中等 | |
1874年上海宁波同乡会抵制法国人越界筑路,1883年汉口茶商联合抵制外商茶价,但其行动均超越不了小团体和地方性水平。1905年上海总商会倡议“相戒不用美货”,随后通电35处商埠的商会。同时,学生和社会各界民众相继在160多个城市成立了“抵制美货公所”等团体,抵制美货运动发展成大规模民众运动。据此可知 A. 抵制洋货运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 B. 传统民间组织不具有爱国性质 C. 社会组织网络的形成推动爱国运动高涨 D. 民族资产阶级是爱国运动主体
|
20.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出现这一局面说明 A.中国城市发展有限,无力带动农村经济 B.农村经济落后严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C.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D.欧美列强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
|
21. 难度:简单 | |
著名买办郑观应认为面对通商以来外国的侵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唐廷枢脱离怡和洋行加入轮船招商局后,想方设法“去损伤这些外国公司”。这反映了 A. 买办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 民族意识被引入经济发展之中 C. 洋务运动强调学习资本主义 D. 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
22. 难度:困难 | |
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一千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道:“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A.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C.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23. 难度:中等 | |
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的主要后果是( ) A. 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B. 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C. 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D. 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
24. 难度:中等 | |
古代雅典的法律规定公民个人没有信仰自由的权利,他必须信服城邦的宗教,否则即是对国家不敬,会被处以重罚;法律也规定每个公民一生中必须用一年时间担任公众仲裁人的职务。这主要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 A.公民不具有任何个人权利 B.以牺牲个人一定的自由为代价 C.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真正实现了多数人的民主
|
25. 难度:简单 | |
罗马法中的“家长权”指家庭中父亲对其家属所享有的支配权。如罗马早期家庭中“父对其子有生死之权”。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逐步对家长权进行干预。到公元2世纪时,家长对家属仅有一般的惩责权,重罚必须经法院判决。这表明罗马法 A.由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观转变 B.包含的传统落后习俗难以消除 C.以宗法制度来维系国家的政治 D.以完备的监护制度来保障私产
|
26.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 民主社会和君主立宪制的构建 B. 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C. 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D. “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
27. 难度:中等 | |
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作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A.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议会的选举应该是自由的 C.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
28. 难度:中等 |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通过帝国预算并监督财政支出。然而,帝国政府的收入只需要投一次票,就成为固定税收;假如入不敷出,帝国政府就让各邦出“国库捐”,因此帝国政府是永远不用开征新税的。这反映了 A. 帝国议会掌握政府大权 B. 帝国议会对政府无实际制约作用 C. 军国主义传统深厚 D. 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
|
29.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 B.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 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
|
30. 难度:中等 | |
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这表明 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两种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 C.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 D.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大势
|
31. 难度:中等 | |
1945—1971年,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主要用于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宇航局三个部门,其他部门只占总数的7.4%到15%,其直接原因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 美苏冷战思维的影响 C. 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影响 D. 垄断资本追求利润的影响
|
32. 难度:中等 | |
20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价格的暴涨,苏联加大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从1974年的不足4千万吨,到1979年的近7千万吨。1979年,石油出口额在苏联商品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了34%。据此推断,当时石油出口 A.增加了苏联的人均收入 B.推动苏联工业结构调整 C.解决了西方的石油危机 D.使苏联获得了冷战优势
|
33. 难度:中等 | |
1963年,美、英、苏三国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5年至1967年,苏联提出了许多关于越南战争的和谈方案,实际上都转达或配合了美国的“和谈”方案。这说明 A.美苏冷战逐步向热战转换 B.美苏致力于缓和冷战局势 C.合作成为两极格局的主题 D.苏联缺乏独立的冷战政策
|
34.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
35. 难度:中等 |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
3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代太甲在位时因“乱德”被幽禁。儒家提倡“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构筑了某种有利于廉洁政治的文化氛围。秦朝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汉武帝设刺史,其职责是“六条问事”,其中五条针对“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察举制突出了以“德”“能”“文”等考选官员。唐太宗重视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律》到《大明律》都规定官吏监守自盗、犯赃枉法至一定金额要施以重刑。明代巡按对地方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相对比较廉洁,与其廉政文化设计上的精良密切相关。孟德斯鸠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西方的政治观念中,更倾向于把个人权利作为合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坐标:“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在更大程度上为权利话语所支配”。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指出:“对于人权的无知、忽略或轻视乃是公民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由。”美国总统杰斐逊曾呼吁:“制定和改进教育普通人民的法律。让我们的同胞知道:只有人民才能保护我们,使我们能够防止这些弊害,为此付出的捐税尚不及献给国王、僧侣和贵族财物的千分之一,如果我们听任人民陷于愚昧无知,这些家伙就会在我们中间死灰复燃。” ——摘编自《西方发达国家廉政文化的特点及运行条件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廉政建设的主要特点。 (3)比较上述材料中反映出的中西廉政建设的本质区别。
|
3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吾人如试把同治中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抗战,与夫今日正在滋长中的“民主自由”运动等等连成一气,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我们便发现这些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它们是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的,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总运动。而上述诸运动只不过是这一“总运动”的各阶段。一言以蔽之,这一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 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们不仅要“布新”,我们还要“除旧”。对这项除旧布新工作的辛酸,知之最深者,实是孙中山先生。所以他说:“革命事业,莫难于破坏,莫易于建设。” ——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